穩定幣未穩定 香港有何貢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穩定幣成為市場新寵,由美股Circle到港股國泰君安,投資者莫不沾手。國際清算銀行(BIS)作為全球央行的「央行」,近日發表報告卻潑了一盆冷水,批評穩定幣由不同私人機構發行,價值不一,沒有「單一性」(Singleness);其全額抵押的發行模式限制了信貸創造,缺乏「彈性」(Elasticity);並且易被用於金融犯罪,不夠「健全」(Integrity)。

BIS的結論是穩定幣「表現糟糕」,三項測試全不及格,最多只能扮演輔助角色。其認為未來在於基於「統一帳本」(unified ledger)技術,並以代幣化央行貨幣為核心的金融基礎設施。

美股Circle上市後曾升超過八倍,股價直迫300美元,不過國際清算銀行發出嚴厲風險警告後,股價大瀉。(REUTERS/Brendan McDermid)

美國「定時炸彈」 歐洲規管分歧

事實上,自從美國推出《GENIUS法案》以來,各界可謂劣評如潮。批評者認為其允許私人機構在碎片化的州級監管下發行貨幣,不但難以具備交易貨幣的「單一性」特質,亦可能隨時引發金融混亂。特朗普政府試圖利用穩定幣發行商購買美國國債,毫無疑問只是在為美國國債尋找「新買家」,並且將美元霸權延伸至數字領域,侵蝕其他國家的貨幣主權。經濟學家、希臘前財政部長瓦魯法基斯更形容其為「巨大定時炸彈」,不排除引發市場崩盤。

在大西洋彼岸,歐盟雖然已經通過《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規》(MiCA),惟對於錨定相同法幣的穩定幣應否互通,內部存在明顯分歧。歐洲央行及其行長拉加德態度審慎,警告穩定幣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構成風險,擔心允許互換可能導致「損害歐盟的戰略自主權和主權」。然而,歐盟委員會卻傾向允許互換,並建議可要求發行商建立「再平衡機制」來管控風險。

開放制定規則 香港再發宣言

各界對於如何規管存在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穩定幣本身具備龐大發展潛力。穩定幣未必符合BIS對「貨幣」的嚴格定義,但始終不失為高效的金融資產,有真實的市場需求。例如其可以挑戰傳統信用卡網絡等支付壟斷、降低交易成本,甚至是規避制裁或稅收。正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家總理李強指出科技進步正推動全球經貿格局的變革,強調中國願意以開放和開源的態度與世界分享技術,共同推動創新增長。新加坡總理黃循財亦提到當前全球秩序面臨挑戰,主張各國通過靈活的多邊主義,就數字貿易等新議題制定開放、包容的規則。

於此時刻,香港政府周四(26日)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可謂來得正合時宜。《宣言2.0》提到建立由證監會主導的監管框架,並將穩定幣發行人、交易及託管商全部納入,其對穩定幣發行人的儲備管理和贖回機制亦訂下嚴格要求,確保能與掛鈎法幣等值兌換。這些有望回應BIS對穩定幣「單一性」和「健全性」的疑慮。正如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近日強調,穩定幣是支付工具而非投機品,發牌制度將設有「相當高的門檻」,預期在「初階段充其量只會批出數個牌照」。申請人必須證明其具備實實在在的應用場景、穩健可持續的業務方案,以及在儲備管理、風險管控和反洗錢等方面擁有充分的能力和經驗。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6月23日指出,「穩定幣並不是投資或投機的工具,而是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之一,本身並沒有升值空間」。(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金融秩序重寫 香港貢獻方案

再者,香港建立的監管平台對全球開放,為非美元穩定幣(尤其是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預留了廣闊空間,也為打破「數字美元霸權」提供了一種可能。除了穩定幣,《宣言2.0》亦提出豁免代幣化ETF印花稅,以及常規發行代幣化政府債券,致力於將數字資產與實體經濟和傳統金融深度融合。

對比2022年的1.0版本,《宣言2.0》最明顯的進步在於監管框架從初步構建走向清晰統一,資產代幣化從概念走向實質稅務誘因。然而,宣言中提及的多項檢討均未提供具體的時間表,數字資產可以怎樣納入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機制,宣言也未見著墨。金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香港有必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

在不到三年之間就數字資產發表第二份政策宣言,香港展示了擁抱金融創新的決心。然而,《宣言2.0》依然只是剛起步。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李波在夏季達沃斯會議上形容穩定幣的發展仍處於起點,就連應該被歸類為「貨幣」還是「金融資產」的根本問題亦尚無定論。國家正積極擘畫未來全球金融新秩序,香港不能只着眼於本地市場,更要在這場全球規則制定中積極貢獻。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比誰都更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