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宗不應再迷信香港低稅緊箍咒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經歷連番經濟政治動盪,司局長連番向外推銷香港優勢。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投稿《華爾街日報》強調香港值得留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外,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接受《金融時報》專訪,向海外企業大派定心丸,重申香港維持避稅港(tax haven)的角色和低稅政策,維持普通法制度,歡迎外企來港投資,更強調現時撤資的人日後將會後悔。

專訪在本周一(22日)刊出後,政府當晚發文澄清多項相關議題,但就稅務事宜政府發言人卻基本肯定報道內容,僅補充稱香港一向奉行簡單稅制、支持提高稅務透明度和打擊逃稅及洗黑錢,又會符合經合組織的全球最低稅率建議。顯而易見,張建宗及其他政府官員仍未意識到盲信簡單低稅制才是眾多民生問題的元兇。

避稅港根本不值推銷

身為政務司司長的張建宗理應一早知道簡單低稅、避稅港制度在國際世界正漸失光環,像其同僚陳茂波在去年和今年發表財政預算案時都提及全球最低稅率制度對香港有危亦有機,但至少不是一面倒的好。

況且自從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各國均致力打擊避稅港,香港亦曾成為被批對象。儘管香港近年的確銳意加強國際稅務合作,並且成功說服歐盟在2019年把香港剔出不合作稅務管轄區的灰名單,但反避稅組織「稅收正義網絡」最新的「企業避稅港指數」上香港仍高踞第七位,排名比新加坡、愛爾蘭還要高。避稅縱然不是違法,但企業借設立離岸公司逃避回饋當地人民責任,終究屬於不道德的行為。身為國際社會一員,香港社會委實要加入抵制避稅的行列,實在難明張建宗何以敢於國際報章上如斯高談闊論。

陳茂波(左)警告,國際稅務的新發展將影響香港的稅務競爭力。(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低稅阻彰顯分配公義

即使是從香港自身角度出發,堅持現時的低稅制度亦只會窒礙管治。張建宗在訪問提及香港要解決房屋、土地、貧富懸殊等問題,需要迫使既得利益集團妥協,但卻沒有提及具體方法。有些改革固然牽涉法律、政治角力,例如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發展商在新界囤積已久的土地建屋,但亦有些只消主事官員改動財稅理念即可,像是擴闊稅基和適量增加現行稅種的稅率。政府經常說要量入為出,那麼一旦有了新的財政來源,自然可以投放更多收入於民生事務上,從而幫助緩解貧富懸殊。

但事實是政府過往總是辯稱稅基狹窄、稅收易受外圍環境左右,並且以此為由拒絕開展長遠項目。隨着人口老化,單靠現時稅收肯定難以應付社會長遠醫療福利開支,而張建宗在上屆政府擔任勞福局局長,現時亦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實無理由不懂穩定財源的重要性。這群高官與其眼睜睜地看着危言聳聽自我現,不如放棄低稅教條、積極改革稅制增加庫房收入處理問題。

香港曾連續25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最自由經濟體」。(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最後,港府需要維持香港經濟的商業競爭力無可厚非,張建宗、陳茂波兩位司長當然亦有責任從這方面推銷香港,但以所謂避稅港和經濟自由進行宣傳,未免太過簡化外企來港考量,因為它們同時還會看重人才培訓、產業前景、教育醫療質素、政府運作效率及政治穩定等其他因素,這些基礎建設正正需要政府長期穩定的投入和承擔。兩位司長何時才會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