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場」問題竟也困擾香港十數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康文署上周五(16日)宣布將於5月起推出新措施,打擊炒賣政府場地租用時段的「炒場」行為。署方將規定未能如期使用場地,沒有在用場前一天取消,而且連續30天內累積兩次不取場紀錄的租用人,會被禁止預訂康文署場地90天。不過「炒場」風潮是否能輕易解決,社會目前仍難以樂觀。

早在2007年,傳媒已發現炒場問題存在。因康文署場地是以先到先得形式發放,普通市民根本難以在早上七點上網預訂場地,也難以親到場預訂,變相想打波的上班族需要上網買場,甚至「聘用」長者或學生幫忙排隊,網絡上康文署的用場時段變得有價有市。2007年時有市民表示已向康文署投訴,無奈從事後觀之,康文署縱多次修改訂場方法,或以實名方法打擊「黃牛」,時至十四年後的今日炒場黨依然存在。

場地炒賣十數年 政府一貫歎慢板

康文署隨後雖然要求場地租用人出示身份證,以核實使場地使用者為真實用家,但到了2012年,申訴專員公署仍發現有炒賣集團利用漏洞,炒家在預訂場地後故意不出現,讓「客人」使用後補場地「執雞」補上。

康文署到了2017年終於宣布開發全新系統取代康體通,引入抽籤方式預訂和分配場地安排杜絕「炒場」問題。不過2017年預計2022年全面推出新系統,時至2021年卻已推遲至預計2023及2024年分階段推出。炒風至今,依然不絕。

康文署提供仿草及天然草地足球場供市民預約使用,但場地數目有限,「炒場」情況嚴重。 (照片取自康文署網頁)

炒場回報可觀 慎思政策細節

據《香港01》近日發現的康文署內部指引,未來打擊炒場的措施將會加辣,租用人未來或難以再用「執雞」漏洞將場地轉手,而且康文署會紀錄「執雞」人士資料,也相信能從場地買方做為線索追尋賣家源頭。本來應屬公共資源的康文署場地遭人炒賣謀利,無疑是害苦了一群有心打球的「波友」,白白養活了一班以炒場維生的「炒場師」。政府仍可從政策細節上再進一步堵塞漏洞,例如可要求租用人在離場登記,迫炒場師在場「呆坐」加大每次交易成本等,防範不法分子再利用其他漏洞。

不過政府更須反思的是,為甚麼連場地租用這類地區康樂層面事務都要花費十四年時間處理?社會在2007年時已能意識到問題所在,但及後包括康文署和民政事務局在內的政府部門竟無所寸進,見步行步,隨後再讓問題困擾市民多接近十年。香港政府或許應該向市民解釋遏止炒場的技術複雜性何在,而且正視官員怠政的根本問題。單單打擊炒場師竟要花費十四年,實在難讓市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