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是藍是黃不如以溝通消弭對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梵蒂岡周一(17日)委任耶穌會中華省會長、華仁書院校監周守仁為天主教香港教區新主教。自2019年1月起便懸空的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一職雖終有定論,但在反修例年代繼任的主教,其政治立場自然也備受關注。

周守仁近年曾就政治事件表態,強調要聆聽年輕人聲音,「藍絲」或會認為這樣不好。但他在修例風波期間亦曾批評暴力行為,認為提出「港獨」違法,於《港區國安法》生效後向兩間華仁書院發信指學校不是政治組織,也可能會被「黃絲」認為保守。

不意外地,周守仁周二(18日)會見傳媒時,不少提問也是在探詢他的政治立場,比如他是否會參與六四悼念,對中國政府「拆十字架」的行為有何看法等。

其實這種場面也可以說是香港社會撕裂的縮影。在宗教、慈善、教育、商業消費等各個層面,社會都陷入涇渭分明的黃藍對立,予以「中立」的空間也日益塌縮。因此像周守仁這樣既譴責年輕人的行為,又呼籲聆聽、理解年輕人想法,可能兩面不討好。

周守仁與湯漢、夏志誠一同見記者。(梁鵬威攝)

堵不如疏 立場不同更需溝通

但就如周守仁所言,年輕人也有很多種,對香港時勢有不同看法,要多了解年輕人的想法,邀請他們討論而非辯論。香港社會同樣,市民有黃的也有藍的,有深的也有淺的,我們需要的是走出同溫層,聆聽不同的聲音,用良性溝通代替惡意辯論。

周守仁周一被問及中國「拆十字架」時,表示主觀「感受不好」,但想要知道政府此舉背後的原因。又比如他認為提出「香港獨立」是犯法,但也需要理解,為何有人認為香港需要「獨立」。這兩件事可以說是在黃藍的兩端,但只停留在主觀的感受或者問題的表面解決並不足夠,理解背後的行為動機才是根本。

同樣地,一些市民對於政府的管治以至防疫措施也甚為反感,但與其停留在表面感受,何不走多步思考這樣做的需要?而政府多次談到在執法人員的工作和新的法理條文規管下,社會目前歸於平靜,並對此頗為自得。但當政府滿足於法律換來社會安寧時,其實更必須明白執法是堵,溝通為疏,只堵不疏,很難不擔心民情再次泛濫。

(資料圖片)

對於周守仁出任主教,不少學者和天主教教友認為其願與不同人溝通,善於「傾得透徹」,再加上他擁有心理學的學術背景,將是修復教會撕裂,帶領教友和解的宗教領袖。如果說教區嘗試找和解的領路人,那麼我們的社會,誰又該去建立溝通的橋樑?誰又能去了解年輕人的心聲,讓對立的雙方真正明白對方的所思所想,而不僅僅在表面的平靜下繼續積累對立與憤怒?這是香港政府和社會必須共同審慎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