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理會在坐視以巴傷亡增加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持續,傷亡人數每一天都在增加。以色列軍方周一(17日)表示,至今空襲已擊殺逾130名巴勒斯坦武裝份子,加沙政府則表示至今死了212人,包括36婦61孺。
在戰火交加之際,聯合國安理會周日(16日)召開以巴緊急會議,惟因美國反對而再次未能發表停火聲明。

中國是安理會輪值主席。外長王毅周日表示,由於一個國家的阻攔,導致安理會未能就以巴近期衝突,發出一致聲音。普遍認為,此「一個國家」為美國。

華府的「積極不干預」

眾所周知,美國向來與以色列站在同一陣線,除了為抗衡區內重要國家伊朗之外,也因美國猶太人組織活躍於政治游說。上屆特朗普政府更是完全向以色列傾斜,包括將美國大使館由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拜登政府雖然較之溫和,但仍擺脫不了親以色彩。僅在這一輪以巴衝突爆發前一周,美國國會才批准向以色列出售價值7.35億美元的精確導引武器。

隨着以色列空襲持續,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姿態強硬,美國國內不少聲音向拜登政府施壓。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表示「如他們尋求停火,我們準備提供支持和協助」,惟其強調「最終要由當事各方說明他們想達成停火協議」。華府這種「積極不干預」的做法能持續多久?例如《華盛頓郵報》的社論便指出,以軍空襲對哈馬斯的打擊打擊,但美國政府一直在賠上聲譽。拜登政府若然在幕後游說不果,又仍然在聯合國安理會阻礙譴責聲明,必然會招致更大的批評。

安理會大國的妥協責任

安理會的無法通過聲音當然絕非首次,更是其典型問題。僅在兩個月前,英國便在安理會提出譴責緬甸軍方政變的動議,但據報亦遭俄羅斯及中國雙雙否決,當時中國外交部便指出要避免矛盾激化。

常任理事國否決權機制一方面能確保安理會的決議得到共識,但另一方面卻要承受無法通過決議的風險。這個問題本身並非必然存在,只要理事國能收窄分歧,達成共識。故此安理會的困局其實同時也反映了幾個大國之間的分歧。坊間不少建議認為安理會可修例,例如常任理事國的資格、表決機制等,但治本之法始終是增加幾個大國的共識,而共識的前提必然是溝通及理解。

不論在國際政治現實中或是聯合國機制上,世界秩序也肯定不可能由一兩個國家說了算。俄羅斯和中國的立場要顧及,美國以至西方的意願也是重要的,少了哪一方的支持,也只會令事情裹足不前。而這種政治上不妥協的代價,便是緬甸的人命傷亡,以巴的戰火連天,甚至更多本可避免的人禍。故此大國要有大國的責任,懂得超越政治分歧,求同存異,方為對國際社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