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耶路撒冷衝突升溫 只因以色列欺人太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4月中伊斯蘭齋戒月開始後,以色列軍警在當地的清真寺附近設置路障,限制巴勒斯坦人的行動自由,雙方敵對關係再現升溫。上周五(7日)更有大批軍警闖入聖地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並向人群發射橡膠子彈和閃光彈,而巴人則投以煙花和雜物還擊。是次衝突起因雖然交織着兩個民族逾半紀的舊恨,但新恨卻是生於東耶路撒冷的非法迫遷行動。若然東耶路撒冷的歷史爭議一天尚未解決,兩族的暴力衝突亦只會無日無之地延續。

上周五以色列軍警突襲位於東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並造成20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傷後,以巴衝突的火藥再被燃點。以色列在聖地鎮壓平民,除了惹來國際社會關注,也使其殖民政策和耶路撒冷的主權爭議再度浮現。

殖民主義擴至東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去年10月裁定,原居住於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的數十戶家庭須於限期內遷出,以騰出空間讓以色列的囤墾者遷入。儘管裁決明言原址住戶可得到2萬美元的重置和法律補助作為賠償,但他們並未就此放棄歷史權益,更表明只願意向法院成立的基金繳租,而非向聲稱擁有房屋擁有權的Lahav Shomron。以色列周一(10)欲為局勢降溫宣布暫緩審理案件,但巴人的怒火卻如野火般蔓延至海法等城市。

更重要的是,謝赫賈拉發生的慘劇不單只是以色列殖民計劃的一部分,也不僅只出現於耶路撒冷一處而已。1967年六日戰爭阿拉伯聯軍慘敗後,巴勒斯坦不單受到全面軍事管制,其領土更被分割為加沙、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用以孤立和圍堵巴人的反抗勢力。更甚是,以色列及後加快擴展囤墾殖民,務求將巴人趕出家園,以便讓猶太人建立定居點社區,逐小地擴大以色列的「領土範圍」。縱然《日内瓦公約》亦有明文指,「佔領國不得將其本國平民之一部分驅逐或移送至其所佔領之領土」,但半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除了軟弱無力的抗議聲音,其實也沒有任何伸張公義的實際行動,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更反稱此舉「不一定非法」。

圖為5月7日以色列警方在耶路撒冷出動水炮車,驅散舊城區大馬士革門附近地區的巴勒斯坦示威者。(AP)

人道災難夾擊 歷史遺緒未解

在新冠疫情的人道危機下,以色列亦不見得願意讓巴人有一絲喘息空間。由於巴勒斯坦已被以色列鎖國13年多,基本水電供應長期短缺,赤貧和失業已令多數巴人掙扎求存,而隨著疫情肆虐西岸和加沙等地,更使巴勒斯坦的資源匱乏醫療系統雪上加廂。然而以色列不但沒有放寬其種族隔離政策,反而更維持按種族分類來提供醫療服務,結果惹來聯合國評為「法律上和道德上」皆「不可接受」。

以巴衝突長達半世紀未解,縱然箇中滲進了不同導火線,但總體來說還是歷史爭議尚未有公正的判決,而公義又被強權亦真理所取代。1967年以色列從戰爭中取得耶路撒冷的管治權後,聯合國已不止一次譴責以色列的橫蠻,如在安理會第476決議中強調,一切旨在改變聖城耶路撒冷的性質和地位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均無法律效力,而且亦公然違反《日內瓦第四公約》,惟以色列仍可以在美國坦護下低頭行事、而中、俄等安理會成員國亦不願干涉過多,更遑論一眾阿拉伯國家近年因為美國和以色列的金錢利誘,早已放棄昔日既定立場,只剩下巴人孤軍作戰,被迫以暴力作為吶喊。因此只要歷史爭議尚未解決,其遺緒亦會無日無之地定期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