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升溫 美國政客煽風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五(7日)大批以色列軍警闖入穆斯林聖地阿克薩清真寺,並向人群發射橡膠子彈和閃光彈後,新一輪以巴衝突越演越烈。周一(10日)起武裝組織哈馬斯接連向以色列發射逾千枚火箭炮,卻惹來以色列以連場空襲報復。事件不但已造成逾70人死亡,亦將局勢推向全面戰爭邊緣,惟國際社會除了呼籲各方克制已不見有何作為。美國和以色列更嘗試把軍事行動描繪成保家衛國之舉,壓根就是無視後者多年來對巴勒斯坦的種族隔離和壓迫。

這次以巴衝突在疫下升溫,主要有三重導火線。一是以色列軍警突襲位於東耶路撒冷的聖地阿克薩清真寺,並在內發射橡膠子彈和閃光彈;二是當局正迫令居住於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的數十戶家庭須於限期內遷出,以便讓以色列的囤墾者遷入;其三是武裝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出最後通碟,要求其軍警撤出阿克薩清真寺不果後,哈馬斯以火箭炮攻擊以國。這三條衝突主線就成了「全面戰爭」的前奏。

以巴衝突:圖為5月11日,以軍空襲加沙地帶,天空被火光映照成橙紅色。(Reuters)

哈馬斯介入局勢

周一起哈馬斯接連向以色列投擲逾千枚火箭炮,雖然大多都被以軍的「鐵穹」防空系統擊落,但少數亦能突破攔截。然而以色列的報復行動則以十倍力量還擊,先後出動軍隊空襲加沙數百次。行動雖然殺死了10多名哈馬斯成員,包括指揮官埃薩(Bassim Issa)和網絡及導彈科技主管塔赫拉(Jomaa Tahla),但同樣有平民和兒童遭炮火誤殺。不過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除了警告雙方正邁向「全面戰爭」外,已沒有實務方法讓衝突降溫,就連安理會欲發公開聲明亦遭美國叫停,被指做法或會損害華府斡旋停火的努力。

一如以往以巴衝突的論述,是次美國和以色列的宣傳工作,亦將焦點置於脫離歷史脈絡的正邪對立。儘管美國民間已聲音要求華府撤回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但總統拜登仍不為所動,僅是稱以色列有「以色列有合法權利保衛其國家和人民」,並指會向其盟友和提供援助,與「我們的朋友站在一起」。前總統特朗普亦跳到台前,批評「在拜登的領導下,世界變得更暴力和更不穩定,因為拜登的軟弱,以及對以色列支持不足,才會導致對我們的盟友遭到攻擊」。以色列總理內培尼亞胡在接獲拜登的電話後,亦繼續挑動國內的好戰情緒,不但稱以色列將會「繼續採取行動,打擊活躍在加沙地帶的恐怖組織哈馬斯」,更稱空襲行動「僅僅是開始」,並會像「他們從未夢過那樣」。這些言論不但反映美國不但只顧盟友的死活,而沒有關心衝突升溫的原因,猶如向內塔尼亞胡的軍事行動大開綠燈,並非出於止戰的意願。

解決問題要放下計算

巴勒斯坦人以暴力抗爭的困境,可反映在哈馬斯當下被污名化冠以「恐怖組織」的名稱。在不少外國人眼中,火箭炮和自殺式炸彈可謂是哈馬斯的「招牌」,但其組織原意是為「伊斯蘭抵抗運動」,目的在於堅持「武裝抵抗」是解放巴人的唯一出路。雖然哈馬斯在西方國家臭名昭著,但在巴人心中卻有如慈善組織,有份在被長期鎖國的加沙提供食物銀行、學校和醫療診所等社區設施。

但由清真寺被軍警掃蕩至衝突走向全面戰爭邊緣,局勢升溫之快,不只關於以色列冒犯了宗教聖地,背後更潛藏了巴人逾半世紀的憤恨,而以色列對種族隔離政策更是罄竹難書。例如,以色列的《基本法》將該國界定為「猶太民族國家」,並「授權具有相同信仰和國籍的人組成社區」,完全無視國內逾百萬阿拉伯人的基本人權;而其《缺席者財產法》則是用來充公和強佔巴人因逃避戰亂而留下的土地和財產。但除了這些歧視法例,以色列更在「國家安全」的藉口下,對巴人實施嚴格行動限制,不單在「邊境」設置多個檢查站,更正在興建長達700公里的「隔離牆」,以分隔西岸和以色列,同時更對加沙等地作封鎖,使至數幾十萬計的巴人每日皆要在缺水缺電的情況下掙扎求存。

在正常政治制度下,哈馬斯以暴力對抗壓迫份屬不合情理。但以色列未曾緩解問題,半世紀來多次壓迫巴勒斯坦人,無疑要為又一輪暴力衝突負責。以巴衝突問題已糾纏世界半世紀,國際社會必須放下政治利益,切實解決分歧,不要令更多人賠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