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隱性患者少 免疫更靠打疫苗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醫學院周三(26日)公布的研究推算,本港僅有2萬名未被發現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低感染率意味市民需要接種疫苗才能獲得保護,但與此同時本港新冠疫苗接種比率持續偏低,至今未達兩成。政府和企業除了可以繼續搬出更多誘因鼓勵接種,市民亦要從大局出發,以便讓疫情早日告一段落。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於2020年4月起,招募了近4.2千名成年人接受問卷調查,並用血清測試檢查參加者體內是否帶有「免疫球蛋白G抗體(IgG)」,以識辨他們是否曾經感染病毒,結果發現當中6人體內含有IgG抗體。若按這結果推算,本港新冠肺炎隱性感染患者接近2萬人,即佔總人口約0.3%,連帶截至今年5月的確診數字約1.2萬人,以及推算的未成年個案約1.8千人,本港即是約有3.3萬人已受感染,共佔人口總數少於0.44%。

有參與研究的中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表示,現時確診個案與隱性個案比例為1比2,反映現行防疫措施有效。但低感染率和低接種率也代表大多數港人尚未有抗體保護,變相是說本港逾99%市民需要透過接種疫苗方能獲得保護。

抗疫終歸還須靠疫苗

即使學者及官員多次呼籲市民接種疫苗,但現時的接種率實在不敢樂觀。據政府周三公布的數據,即使疫苗接種計劃已開展了三個月,目前僅得93萬人完成接種第二劑疫苗,約佔總人口不足一成半。反觀其他先進經濟體自去年12月陸續開展接種計劃後,其進度領先本港不少,如美國和英國現有分別約4成人和3成5人口完成接種,而新加坡和內地的數字亦分別達25%和23%。

誠如食衛局局長陳肇始形容,本港疫苗猶豫情況十分嚴重。市民未接種的理由不外乎懼怕其副作用,或是認為疫情受控未有迫切性。但台灣疫情大爆發、廣東亦現個案,說明要疫情告一段落,需要更多人獲得免疫保護,故此也要市民加快接種疫苗才能實現,政府、公私營機構和市民須各自向前踏出一步。

政府方面,縱然特首林鄭月娥早前聲稱由政府提供經濟誘因,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或會有反效果,但除了物質支持外,政府也應該以僱主身份讓公務員享有接種疫苗的假期,甚或乎及早制定與內地和國際通關的框架條件,讓市民大概得知防疫終點的距離。與此同時,雖然部分公營或私營機構早於政府讓員工享有「疫苗假」,但經濟上也可以補足政府的角色,如機管局日前宣布將會送出6萬張機票,當中5萬將以抽獎形式送給9月底前已接種疫苗的港人,餘下的則是送予機場員工,這同時兼負起社會和僱主的責任。

但即使政府和企業有各式各樣的誘因,抗疫成功與否最終須端視市民的接種意願。誠如上文指出,本港需要多於99%人接種疫情才能抗疫成功,而多數市民目前卻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此乃定會大大拖慢本港回歸正常的步伐。然而市民除了需要對疫苗的科學性有客觀判斷和評價外,其實也要明白個人之舉表面上雖然微不足道,但也直接影響本港抗疫的時間長度。故此要完全消滅這場世紀疫症,不單政府和商界需要更為主動,同時民眾的公民責任也是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