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翻炒再炒 議而不行無法解決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一(6月7日),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出席環境諮詢委員會後接受傳媒訪問,指出2018年該小組「土地大辯論」的報告顯示主流民意並未支持郊野公園邊陲建屋,因此相關方案優先次序排在較後位置。剛好在同一天,經民聯又發佈了《香港十年建屋計劃》建議書,提倡先在元朗大欖及沙田水泉澳兩個試點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提供40多公頃的土地建屋,長遠再把郊野公園總面積的3%即約1,329公頃土地改劃成住宅用地。

不過,經民聯的建議主要都是複述當年「土地大辯論」諮詢時提過的方案而已。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2018年4月的《增闢土地 你我抉擇》公眾參與活動書冊,列入討論的土地供應選項便包括中、長期「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與概念性建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地點」,該兩個試點即為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邀請香港房屋協會探討用作房屋發展可行性的大欖及水泉澳。

黃遠輝(右)認為,土地專責小組報告反映未有主流民意支持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黃金棋攝)

重提相同議題無限討論

事實上,早於2017年5月港府公布邀請房協的時候,經民聯的商界議員林健鋒就曾表示郊野公園佔全港總面積約四成之多,故此同意應該檢視能否在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的邊陲地帶發展房屋。當時則有其他立法會議員斥責此舉等同放棄保育生態價值較低的用地,或者要求官員先做好郊野公園以外土地規劃改建房屋的工作,甚至質疑邀請非政府機構自費研究土地政策違反了法律程序。

但正如黃遠輝所言,三年前「土地大辯論」收集了逾120萬則對土地供應的公眾意見,當中有兩成以上是關於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並且以反對意見佔極大比數。何況它們已經從「保育/對環境的影響」、「公眾享用價值/康樂潛力影響」、「對下一代的影響」、「土地發展潛力」、「基建/社區的配套設施」、「提供土地所需的時間」等諸多角度辯論過相關方案,在今天本地土地環境未見大變的前提下,香港需要的不是耗時重新探討同一個方案,而是盡快落實推行已有共識。

港府換屆政策欠缺延續

歸根究柢,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土地供應方案近日之所以會再被拿出來「翻炒」,原因恐怕還是上月梁振英在社交媒體重提他的開發郊野公園構思,以及批評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於2019年叫停房協的相關研究。撇開郊區邊地是否真的值得發展一事不談,這種現象本身就反映了港府土地及房屋政策欠缺延續性,下屆管治班子隨時可以完全推倒上任政策,加上公務員團隊行政辦事效率又十分緩慢,兩相結合之下自然嚴重不利那些需要長遠時間推行的政策措施落實。

處理土地供應短缺已是刻不容緩,幾年前「土地大辯論」也一早確立了應先行發展棕地、新界私人農地與填海等的方針,政府回應明明完全同意小組有關建議,不少議員其時亦表贊同,何解現時各方又要再次上演當年辯論戲碼?如果來屆行政長官換上另一位不同意小組報告的人,我們是否又要舉行新一場「土地大辯論」?繼續這樣「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下去,香港土地供應問題實在難望有獲得解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