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負債佔GDP九成 香港人只能做樓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國際基金經組織(IMF)周二(8日)發布香港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指出本港金融市場可能面對的多項風險,例如與中國的高度聯繫、中美關係緊張,以至環球市場與本地風險情緒等。其中高樓價問題亦是報告關注的主要風險之一,報告指出本港家庭負債正日益攀升,雖然情況尚算可控,但一旦出現嚴重危機,將可能導致本港家庭陷入債務危機。

IMF報告提及,包括住宅按揭、信用卡債務及其他投資相關債項的本港家庭負債比率正急速增加,由2007年佔本港GDP的51%,上升至2020年第3季的88%。若再將非銀行借貸(如消費金融機構貸款,以及發展商按揭貸款等)加入計算,債務與GDP比例更可能要再增加3%至5%左右。情況無疑已比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72%的家庭負債比率為高,而國際結算銀行(BIS)資料更顯示本港的家庭負債與GDP佔比增速為發達經濟體裏最高。

本地樓價逐步上揚,港人按揭愈做愈大,然而香港市民以儲蓄沉著應戰,這也正是港人生活的辛苦之處。如報告所言,香港的高儲蓄比率以及龐大資產,均緩解了家庭槓桿率上升的風險。而截至去年為止,港人平均貸款價值比(貸款金額和抵押品價值之間的比例)僅為57%,按揭供款與收入比率亦只是37%。IMF認為兩者同屬低水平,亦指在金管局採取宏觀審慎政策之下,家庭按揭信貸質素維持穩健。

截至去年為止,港人平均貸款價值比(貸款金額和抵押品價值之間的比例)僅為57%,按揭供款與收入比率亦只是37%。(資料圖片)

房屋供應扭曲 政府用錯了藥

而現時市民的生活困境,正在於部分市民未能上樓,只能寄望樓市下行。但另一方面,中低收入家庭已負巨額債項置業上樓,意味在本港貧富懸殊的情況之下,即使樓市大跌、經濟肅條,最遭殃的還是中低收入家庭。例如報告便同時以收入最低的十份一家庭為例,提到一旦利率提高3厘,收入下降24%,其供款比率便會上升至七成左右,屆時最勉強能上車的一群市民,或將無力還款。

畢竟本港公屋供應不足、居屋爭崩頭,香港在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只提供了14,000多個公屋及居屋單位,但是政府根本沒有從都市規劃上對症下藥,反而是透過金融手段推出「林鄭Plan」來加大按揭上限,拉長市民供款年期,讓市民借更多錢來買更貴的樓。因此就算低機率的「樓爆」確實出現,到時也不會只是社會的上流遭殃,而會是一場波及社會各階層的金融危機。

快不得慢不得 房策步步為營

家庭負債佔比按年擴大,無疑是政府房屋政策藥石亂投的惡果。政府忘卻根本的供需關係,透過金融手段飲鴆止渴。在長年公屋、居屋供應不足的情況之下,這無疑讓我們看見港人除了貸款買樓以及租樓之外,便幾乎沒有其他住屋選擇。房屋作為市民生活必需品,政府在政策上任由發展商及業主自肥,也其實正在榨壓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素,要其努力還款。政府如今需要面對的,便正是這種要一面謹慎建屋,慎防樓價出現「樓爆」,但是同一時間又要交出足夠房屋回應需求的兩難局面,政府必須謹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