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意外還靠司機警覺及改善交通設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沙田大涌橋路在上周六(12日)發生嚴重車禍,導致一死七傷。事發地點位於大涌橋路和沙田圍路十字路口。當時大涌橋路往馬鞍山方向可以前行,而沙田圍路左轉大涌橋路的俗稱「孭仔燈」交通燈轉綠,左線車輛獲優先左轉,中線直行車輛繼續停車。一輛黑色私家車懷疑衝燈直行無礙,後方的白色私家車跟隨,惟與沿大涌橋路直行、正通過十字路口的綠色小巴相撞。小巴翻側,司機當場喪命。

單就是次意外來看,小巴司機不會預期右方有車駛出,而黑色車似乎沒有留意燈號前行,白色車司機同樣沒有留意燈號,更只依隨前方車輛行駛,是造成意外的主因。若然警方證實司機妄顧燈號駕駛,司機就要負大部分責任。

+1

是「孭仔燈」惹的禍?

事故真相有待警方查明。外界只可從網上廣傳的行車記錄片段,加上過往交通意外經驗推斷意外原因及判斷責任,而道路車速限制、交通燈設計、駕駛者視線和駕駛態度也是考慮因素。

立法會文件顯示整段大涌橋路在2014年至2019年9月共發生253宗交通意外,單計大涌橋路和沙田圍路交界,自2008年起就已發生逾70宗意外,死傷不計其數。即使司機疏忽,如果道路交通設計得宜,相信可以減少意外發生機會和傷亡數字。

一直以來,「孭仔燈」成為眾矢之的。因為燈號容易誤導司機,司機以為只可左轉的燈理解成可以直行。今次車禍後,不少人——包括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直指應該取消「孭仔燈」或至少修改擺放位置。

當時沙田圍路向新城市方向近大涌橋路的「孭仔燈」只有剪嘴燈為綠燈。(網上影片截圖)

「孭仔燈」有助改善車流,減少車輛等候時間。而大涌橋路平日車多繁忙,「孭仔燈」的功能不能抹殺。也許「孭仔燈」擺設的位置和方向有問題,但優先放行的做法仍是利大於弊。再者,司機必須要改變心態,不要預設交通燈是綠色燈號而通過路口,而是當看見有紅色燈號就預設前方停車,再留意燈號顏色方向,減少衝燈機會。

其實,在連番車禍後,沙田區議會已多次與運輸署檢討交通設計,亦已有實際行動,包括路口前設雙白線,為交通燈安裝背板讓司機更清晰看見燈號,以及修改「孭仔燈」位置,如不再放在路口中央。

高架燈、減速同樣可取

上述工程在2019年3月完成,可惜車禍仍然接踵而至。有沒有在保留「孭仔燈」的前提下,繼續改善道路交通設計?其實運輸署還有其他建議,例如在合適路口增加交通島,分隔不同行車方向的行車線,但迄今沒有進展。若能分隔行車線並在分隔位置增設兩組指示不同通行方向的燈號,有望減低看錯燈號的機會,在今次或過往意外發揮作用。署方以往也許基於不夠位置設交通島或者其他原因而未有落實工程,但在今次車禍後,署方應重新考慮列入改善方案。另外,增設高架交通燈,讓司機可以看到遠方燈號,也是可行辦法。

在沙田獅子橋往新城市廣場的路口,有一枝交通燈設於行車道中間。沙田圍路往新城市廣場路口處也可考慮設置,島上設兩枝燈,一枝展示左轉,一枝展示直行及右轉,減少「睇錯燈」。(圖片截取自Google地圖)

相較之下,安裝轉燈倒數器的建議,政府在多年前已明確反對,民間亦要小心思量。今次意外事發時未知小巴司機有否「衝燈尾」,倒數器或許未能阻止今次意外。即使總體情況而言,當本地司機已對「爭分奪秒」習以為常,商業車司機更要面對遲到目的地罰款的後果,交通燈增設倒數器隨時導致反效果,即得知轉回紅燈在即而「衝燈」,更容易引起車禍。

有意見指大涌橋路要調低車速退制,由時速70公里降回50公里,以減少意外衝擊,同時令司機除下路段為快速道路的想法。雖然下調車速上限會減慢車流,但影響集中於通行而非車輛停下期間,程度較取消「孭仔燈」低。鑑於過往意外頻繁,運輸署可採納此建議。

大涌橋路的人車分隔已經相當完善,讓司機可以集中精神留意車流和燈號,但該路段意外頻生,而且分布在不同路口,反映司機駕駛習慣和交通設計仍有漏洞。其實,放諸所有道路而言,司機必須看燈行事,不應誤當箭嘴綠燈號為全部方向通行。對於運輸部門而言,個別方向優先通行的方法應予保留,但可修改燈號安排和下調車速限制,以助司機安全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