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站自力更生 科技圍堵致技術自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周四(17日)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至中國獨自組建的天宮太空站,並成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三名航天員正式於太空站工作。這對中國太空科研有着里程牌式的意義,也象徵了中國在航太科研上的競爭更趨接近美國等西方先進國家。中國航天科研創下新一頁,是國家與科研人員過去多年的努力,不過同時也有人指出,今天中國航天的成功,不得不「感謝」美國多年來對中國的打壓。

在天宮太空站正式運作之前,近地軌道上只有一個太空站——國際太空站仍在運行。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展開太空競爭,雙方先後各展開自己的太空站建設。冷戰結束之後,太空競爭一下子冷卻下來,美國為了節省成本於是與俄羅斯合作共組聯合太空站,是為國際太空站的原型。隨着其他國家的加入,國際太空站現時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五個主要國家地區合作營運。

中國決心自力營建太空站

太空站除了象徵航太工程的科研技術成功之外,也是科研的重要地方,不少量子領域的科學研究都必須在微/無重力狀態下進行。隨着中國改革開放以及發展加速,中國在1990年代晚期便一直也想參與到太空站的科研當中。美國認為航天科技是軍事機密,一直阻止中國參與並將其排擠於國際太空站之外,但這卻也點燃了中國必須「靠自己」走出一條路的決心。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載人太空站工程實施方案》,決心自力組建一個由中國人自行研發與經營的太空站,從立項至今11年,太空站終於初步啟用。

回顧歷史,中國之所以決心投入這麼大的人力物力於建造太空站和發展獨自的航天科技上,某程度上也是被美國所迫出來的。英媒BBC在報道時就指出了美國的排擠令中國決心發展獨自的科技。除了少數科技能從比較友好的俄羅斯手中獲得,中國的整個航太科技體系幾乎都是自己摸着石頭過河式地自行累積出來,此時美國即使百般忌憚中國在該方面的發展,但卻欠缺有效阻止其發展的方法。

+3

科技孤立中國迫出創新

事實上,美國試圖科技孤立中國遠遠不止在太空站問題上。自中共建政以來,美國已在軍事科技領域全面封鎖中國,但近年中國軍事科技發展仍然非常快速,引致美軍多次強調解放軍的威脅,可見軍事封鎖過去並不成功。

除了在軍事方面,美國自特朗普時代開始發起了對華的科技戰,希望通過禁止美國科技流出而在各個領域封鎖中國科技創新。例如2019年美國展開了對華為、中興等的制裁,禁止它們使用美國科技,阻止它們獲得晶片等。由於中國長期以來都依賴進口晶片,欠缺製造晶片相關技術,美國的禁令使得華為等中國企業面臨晶片供應中斷的問題,一直被中國視之為「卡脖子」的問題。

美國這類科技孤立政策在初期有不錯的成效,制裁令生效後接近兩年,華為等中企面臨的困境仍然嚴峻,晶片業未能追上最先端的技術。不過,正如太空站的歷史所揭示的道理一般,美國科技封鎖在長遠而言未能阻止中國繼續發展和創新,亦只會令中國意識到「受制於人」的問題而加大其解決問題的決心。

中國在2016年前後完成「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的發射後,已經把研究中心轉移到太空站上。(新華社)

華為近日剛公布了手機作業系統「鴻蒙」2.0的更新版本,準備在新一代手機中搭載,在內地引起了不少熱話,更被視為足以威脅到Google Android與Apple iOS市場份額的新競爭者。雖然早在美國對華為動手之前,「鴻蒙」系統已立項,但無疑美國的科技圍堵也加速了中國對掌握一個自主可控的系統的渴求,加快研發速度。

另一方面,晶片問題更令中國決心發展國產晶片技術,以攻克「卡脖子」的問題。過去兩年國家已多番對晶片業加大投入。事實上,包括微軟創辦人蓋茨在內等不少評論都已指出,在晶片業上意圖孤立中國,最終將使中國發展出獨自的科技,將來只會令歐美的晶片行業更難與其競爭。近日彭博社指出,副總理劉鶴將帶領推動中國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發展,以求在這個尚未有主導先來者的領域擔佔有利位置,並已為此計劃準備了一萬億美元的資金。從這些都可看到,美國的科技圍堵中國長遠而言對中國可能是激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