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創意可以是香港的產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兩個分別由年青人組成的網絡頻道——「試當真」及「啱channel」——近日引起關注。前者將於10月把其創作帶上舞台,兩場門票在短短五日間售罄,估計收入逾500萬元;後者獲經濟學者徐家健購入股份並出任董事,顯然看好其發展前景。兩個頻道都以製作網絡短片及綜藝娛樂為主,似乎說明了青年的創意可以轉化成商業發展,作為年輕人發展的機遇。

在YouTube上由年青人主導的頻道多不勝數,今年4月「啱Channel」、「試當真」、「小薯茄」和「FHProduction」進行馬拉松式四台聯播,亦引起一時佳話。網上影片除了可以為創作人帶來廣告分成的收益外,《試當真》售票成功以及《啱channel》出售股權,均顯示出年青人的創作在市場上已得到肯定,可以轉化成商業價值。

以往青年向上流動的途徑往往被認為局限於教育和就業等,年輕人要進入公司勤力工作,以求升職、加薪及轉職。但隨着社會發展,互聯網經濟日新月異,年輕人的發展方向已愈來愈多元。近年更有調查發現,香港逾三成半學生的志願是成為網絡紅人,如直播主持及YouTuber,相比以往傳統的教師、醫生等職業甚為不同。

青年創業 政府如何扶一把?

年青人以創意突破社會印象以及界限,然而他們仍然要面對最現實的問題:收支平衡。要知道無論攝影器材或是場地租賃無一不是創作成本。

在以「文化及創意產業」為「六大優勢產業」的政策定位下,政府雖然設有不少基金供創作人申請,但當中不少的影視資助皆以電影為對象,而非目前已蔚然成風、難以用傳統電影劇集作分類的網上創作,而用以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創意智優計劃」雖涵蓋數碼娛樂,但亦包括廣告、建築、設計等,未必能針對網上創作的需要。

香港的青年教育程度雖然上升,但在學歷通脹、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之下,年輕一代的發展空間以及向上流動的機會似乎愈趨狹窄。而當創意產業可能燃點起一盞燈的時候,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為年青人提供更多有效支援及配合,從而擴展青年發展空間,同時為香港的創意產業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