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不能將青年就業問題外判給大灣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周日(11日)發表網誌,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自1月推出以來企業反應熱烈,表示截至4月7日共有275間企業提供逾2000個職位空缺,合共收到共5727人透過網上提交應徵申請。為青年提供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機會,無疑是好事,但官員更應反思為何本地創科未能留住人才。

香港苦於生活成本高昂,一直難以吸引創科人才,香港政府本應對症下藥留住本港人才在港發展,可是在本港青年失業率高企之際,政府部門又不約而同地鼓勵青年北上大灣區。到底香港政府是要留住人才,抑或輸出人才,政策的如此矛盾也實在值得反思。

是在本港青年失業率高企之際,政府部門又不約而同地鼓勵青年北上大灣區。(資料圖片)

鼓勵北上反映留人不力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在2020年公布的全球生活成本指數,綜合房租、衣物、食品、學費等開支後,香港生活成本依然貴絕全球。對於通行全球的創科人才而言,打工也是為求生活好,香港如此苛刻的居住環境,硬件上已是難以吸引人材。香港政府應該做的是解決本地生活成本高昂、創科發展未足以吸納頂尖人才的弊端,以設法留住全球搶手的創科人才。

然而政府不止留人不力,在疫情之下更將青年失業問題卸責大灣區,只送走珍貴人才,其政策思維與近年致力創科的方針也似是背道而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所創造的2千多個職缺,其中逾半是創科職位,合資格者全部持有學士或以上學位,學歷無不與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範疇相關。香港一面苦於創科人才不足,但政府卻彷彿滿足於輸出人才的角色,連本地畢業的學生也不着力留住,甚至把輸出人才當成解決本地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難免被認為是飲鴆止渴。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關注青年失業率高企,結果叫青年到大灣區尋找機遇;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面對青年失業問題,卻選擇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實習、創業。(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做好自己才是貢獻大灣區

疫情之下本港青年失業率高企,最新數據顯示現時15至29歲人士的失業率高達10.7%、失業人數達6.94萬人。這些青年居於香港、紥根於此,政府所該做的理應是讓這些青年可以在本地安居樂業。香港本來就是大灣區城市之一,香港的就業機會增加,本來就是為整個大灣區帶來貢獻。把失業問題、住屋問題、安老問題統統丟給鄰近內地城市來消化,豈不是令香港成為大灣區的負擔?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關注青年失業率高企,但只叫青年到大灣區尋找機遇;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面對青年失業問題,卻選擇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實習、創業。大灣區固然有其發展機遇,但香港政府竟然不首先處理自身問題,不願意直面本地機遇有限、創業空間不足、產業發展緩慢等問題,這又豈是一個盡責政府所應有的面貌?比起思考怎樣把香港的青年送走,政府不如好好反思如何改善本地青年的生活環境,向他們提供足夠的發展機遇,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產生協同效應,而非一味把社會問題外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