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建議應急社會所急 而非重自己之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建聯、經民聯近日分別對《施政報告》提出建議,前者重點建議包括加強推廣中華文化及加強國民身份認同等,後者建議則主張解決房屋問題及推動融入大灣區發展等。隨着泛民主派在立法會失勢,一個擺在廣大市民眼前的事實是:建制派似乎已無壓力推動政府作出進一步改善,只需一直將自己的主張老調重彈,不用與時並進用心思考社會新的需要。

民建聯在其建議提及希望爭取在10月1日前通關,而從過往的「自由行」政策可見,與內地通關無疑有助為本港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尤其對酒店及零售業等行業及需要來回中港兩地的商務人士而言,其正面影響更是不言而喻。

通關前期準備不可少

然而根據政府專家袁國勇所言,即使香港疫苗接種率達七成,通關其實亦不可行,英、美等地即使接種率超過七成仍然再出現了嚴重爆發,由此可見通關前提必須要是個案達致「清零」狀態,不過民建聯卻根本未就如何做到「清零」或是擴大接種率作出實際建議。

至於經民聯今年的建議主題則是「開發土地 造福香港」,其主軸大致為通過收地解決房屋問題及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但對比該黨去年的十大建議,不難發現前後所提內容其實頗為相近。例如發展新界土地、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及推動香港青年往大灣區發展等。在疫情陰霾下,經民聯不僅沒有就如何加速處理疫情問題提出務實思潮,反而只是在重複過往主張,這點實在可謂不思進取。

多角度與換位思考

舉例來說,香港醫療系統便是一個今年比較被建制黨派遺漏的課題。自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香港醫療系統一直所面對的壓力可謂被迫至一個新高度事,也突顯出本港只着重治療而不注重預防這一重大問題。再加上香港公私營醫療體系嚴重分割,私家醫療服務收費價格高昂,往往導致市民處於一個相對被動的狀態,難以衡量自己所需的醫療費用。

就着如此重大民生事項,政黨自然理應提出實際意見或是改善方案,但民建聯對《施政報告》提出有關醫療系統的建議之中只有少部份內容與新冠疫情有關,而經民聯對香港醫療系統所面對的壓力亦只提出一句:深化公私營合作,分流病人到私家醫院診治,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並沒有更多實質或是可量化的建議,可見兩黨更應就此類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向政府方面給予更多有用建議。

綜觀而言,建制派的思想不應故步自封只看眼前事及自己事,而且更加應該看社會事及民生事,要急市民所急,就尋找社區問題的根源並作出改善建議。就近年而言,疫情絕對是社會中最著眼的事項,而要應對疫情已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接種疫苗。按下來就可以思考探索相關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並為未來有可能遇到的挑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