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老人只是安老服務其中一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周日(5日)發表網誌,指安老服務的需求增幅,是眾多社會福利服務中最大的一塊。而且2021-22年度的預算,較2017-18年度的實際開支,增加了89%是眾多項服務中,增幅最大。但他強調香港「高齡海嘯」還未到,對於安老服務的需求每年大幅上升的情況,服務增加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他在網誌中亦指現屆政府在安老服務規劃上的工作,最快要下屆政府後期才展現成效。在現屆政府對於安老服務的規劃主要包括:預留土地予安老服務及設施及修訂賣地條款以興建安老院舍。而作為短期應對措施則有:增加安老院買位計劃額量及增加聘用安老服務人手。然而局方提出的種種措施似乎只是作出了理論上的回應,以數字概括了人口老化問題,簡化了問題的複雜程度。

院舍供不應求 遠水未能救火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12%上升至2016年的16%,顯示整體香港人口正急速老化。而局方所提出的短期應對方案無疑是杯水車薪,以政府在2019年開始的五年,每年增購1,000個甲一級宿位的數字而言,並未能有即時且有效地回應正在輪候護理安老宿位及護養院宿位的31107及6170名長者。

此外,安老服務人手其實投入不足,「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在2015至2018年三年間中途流失率達41%,只有18%的學員完成計劃後受聘於社福單位。同時以中度照顧安老院人手編制為例,每名持牌保健員需要應負60名住客,由於人手壓力極大,導致整個行業流失率高,同時再造成人手嚴重空缺,早已形成惡性循環,局方卻說會增聘人手,無疑是轉移視線。

要增聘人手 必須先治本

去年11月,羅致光已曾在網誌呼籲市民加入長者服務行列,又謂社署通過刊登廣告等宣傳吸引年輕人。當時我們亦曾指出,根本問題若不改,當局發再多的廣告,也難以吸引新人入行,並建議政府審視及革新一筆過撥款,拿出新的薪酬架構和人員編制的保障計劃等。過了接近一年,政策不見有何寸進。

由2017年完成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至2018年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均主力集中於安老服務及設施,與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設施。可見當局對於安老的服務的理解似乎仍然停留於安置老人,並未有真正思考該如何帶領年長人士充分發揮其社會價值,避免他們轉變成為社會負擔。政府理應帶頭為人口老化的處理手法導入新觀點,不應墨守成規將資源盲目地投入無底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