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緩安老問題 亟需多管齊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周日(18日)發表網誌,提到困擾本港多年的安老問題。本港覓地建屋步伐緩慢,兼且本地樓價高昂,要鼓勵私人發展商建造安老院舍更見困難。羅局長在網誌提出,政府應否重新考慮豁免安老院所佔面積計算於有關地積比率限制的建議,亦提出可研究突破安老院舍只可設於24米以下的限制。然而在鼓勵私人發展商的同時,政府亦須認清安老問題,始終屬於政府責任。

若安老院建設可以不計入地積比率限制,的確可以鼓勵發展商於用地內建造安老院舍,而對發展商在用地上的其他規劃(如單位數目)造成較少影響。加上現時消防設備比過去進步,在不影響長者火警逃生的情況下,調整安老院建築的高度限制,並從建築設計、消防設備等制安老院舍建築,亦可以讓安老院舍在空間上有更大彈性。政府亦可繼續沿用過去做法,增加從賣地條款加入要求,讓發展商興建安老院舍。

院舍服務不足的情況相當嚴重,近年甚至出現「等到死」的現象。(資料圖片)

安老服務需整體規劃

院舍服務不足的情況相當嚴重,近年甚至出現「等到死」的現象。截至2020年8月31日的最新數據,輪候人數升至3.9萬人,輪候期間去世的長者更逾7000人。若然將安老問題放手不理,未來情況亦將不斷惡化。正如羅致光在網誌指出,若依現時需求模式及未來人口高齡化的速度,香港未來40年需要興建1,200間津助安老院,單是2037至2047年的十年間便要額外建458間。

安老院舍需求龐大,人口老化問題迫在眉睫,鼓勵私人發展商從旁支援本港安老服務,或許是本港盡快處理安老問題的其一辦法,以作短期應急。不過土地不足的根本問題,政府始終需要自行面對,不能仰賴發展商為自己處理社會問題。插針式從土地上擠出空間,僅能緩解人口老化問題的一時燃眉之急。長者或許可以有位安老,但如何安老得「好」,則仍社會整體的規劃配合。

缺乏社交、感到寂寞是不少「老友記」面對的問題。他們需要的不止是「瓦遮頭」,更有情感上的交流與支援。(龔慧攝)

兼助社區照顧服務

要解決本港安老問題,單單解決土地問題並不足夠。完善社區安老配套,讓身體較健康的長者可以居家安老,也是長者以及社會的雙贏局面——長者既不必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改變原有的社交網絡,社區院舍的需求壓力亦得以紓緩。長者輪候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由2016年的5,724名增至去年底的逾1.1萬,平均輪候時間由大半年增至逾一年。

社區照顧的不足,同時增加及提早了長者入住院舍的機會,讓本已缺乏的院舍宿位更加緊張。政府可以借助私人發展商的一分力,追上人口急速老化的步伐,但處理安老問題,最大責任始終在政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