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經濟發展 更要做好資源分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日(12日)出席2021年施政報告的公眾諮詢,席間不少人關注安老服務、教育支援、醫療復康等資源需要。很多問題本身已經躊躇多年,政府卻一直沒有對症下藥。林鄭月娥在總結回應時提到,現時政府公共開支佔香港經濟的生產總值已達27%,表示「要坦白向市民承認」沒有太多空間提升開支回應社會有關要求。她尤其講到香港的「稅基狹窄」,環球經濟都在「減稅增加競爭力」,政府的方向應該是「做大經濟塊餅…...用好國家給我們的政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特首的說法明顯是為了做好期望管理,避免施政報告發表時的期望落差。然而,她卻沒有向「市民坦白」,指出雖然全球經濟都在「減稅增加競爭力」,與此同時亦在「擴闊稅基」以及「調整累進比率」,力求完善資源分配的制度。林鄭強調香港的方向應該是是用好國家政策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又有否忘記了做好資源分配與尋找經濟發展的動力應該是互為表裡、二者並不互相排斥,做好「二次分配」本身更是為國家政策和發展大局?

林鄭月娥9月12日出席施政報告諮詢會。(政府新聞處)

稅率不變不等於不增加開支

特首指出全球都在「減稅增加競爭力」,只是直接反映她未有意識到全球政府亦在擴闊稅基,增加政府的收入來源從而解決各方面的社會問題。例如今年3月起,美國拜登政府就分別向國會公佈了2021年美國援助方案(American Rescue Plan)、美國創造職位方案(American Jobs Plan,又稱「美國基建計劃」)以及美國家庭方案(American Families Plan),是為拜登政府的「重建美好方案」三部曲,試圖通過大幅增加政府開支從而改善美國有關於教育、醫療和勞工的問題,並且促進經濟復甦和製造就業。儘管部份計劃內容增加了家庭有關子女的免稅額,以及減少了政府在部份個人收息稅的收入,有關的政府開支卻依賴了不同稅基收入支持,並且通過修正了部份稅階不平均的情況從而增加政府收入。因此,當環球經濟看似在「減稅增加競爭力」,各國政府卻沒有放棄以其他的稅收收入改善社會問題。

特首的說法除了揭示了她不諳環球的稅務趨勢,亦同時反映其財政概念固步自封。她以全球在減稅來判斷沒有空間再推出資源解決社會問題,然後又祭出《基本法》第107條有關「力求收支平衡」的規定,結果就是雖然各種躊躇多年的社會問題被提出,但結論也是「沒有太多空間」回應有關需求。為什麼特區政府卻不反過來正視稅基問題?所有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的政策和措施,多年來就這樣被「稅率」概念牢牢鎖死。

當特首亦提出香港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用好國家政策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除了硬梆梆地閱讀《十四五規劃》中有關推動產業發展的措施安排外,「共同富裕」不正是國家政策更重要的願景藍圖嗎? (李学仁摄)

倒果為因的稅務思維

與此同時,特首林鄭月娥面對各種改善民生的訴求,其反應卻以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回應,有倒果為因之嫌,視解決社會問題的措施和稅務為經濟發展的障礙物,而忽略了稅務本身就是公共資源再分配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不二之法。

事實上,經歷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全球各國政府雖然迫切地尋找經濟復甦的方法,但收窄社會各個階層貧富差距的改革卻亦一直在進行。除了拜登政府透過美國家庭方案等措施收窄貧富差距,上周英國保守黨政府亦推出了增稅計劃,自下年4月起增加股息稅及國民保險供款1.5%,三年後將從國民保險供款中獨立成為一項新稅項,從而獲取更多資金改善英國的醫療及社會福利體系。脫歐之後的英國更是比任何一個國家更需要找到經濟復甦的辦法,但經濟增長的同時歐美政客亦意識到公共資源平衡分配更為重要。

當特首亦提出香港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用好國家政策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除了硬梆梆地閱讀《十四五規劃》中有關推動產業發展的措施安排外,「共同富裕」不正是國家政策更重要的願景藍圖嗎?官僚出身的林鄭月娥可能非常熟悉處理和執行政策措施,然而她是否理解政府的存在除了是推動經濟發展,更重要是掌握資源分配的權力,讓社會不同階層都可以公平地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