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國名事件折射政治不信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前特首記者會上把國家名錯印成「中國人民共和國」,性質上是手民之誤,儘管出錯的字眼是不應該出錯的國家名字,令事件多了一點複雜性。但更重要的是,事件引起的討論折射出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政治不信任。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日前表示,佈景板經過重重工序但錯誤卻沒有發現,事件非常離譜。有內地背景的紫荊黨亦批評事件屬「常識性錯誤」,值得公務員團隊集體反思,並反映香港國情教育不足,部分公務員缺乏對國家認知。

出錯的字眼為國家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本應是工作人員應當嚴謹處理的部份。加上反修例以來香港社會多次被指「離心離德」,對國家有拒抗心態,甚至有分離主義的思想,因此錯字被放大來看也是意料之內。

錯字手民之誤 輿論反映猜疑

其實錯字本身沒有什麼好討論,個別事件很可能就只是手民之誤,不應該被上綱上線。但每一件事情引起的現象及意義解讀,都只能放在其時空脈絡來理解。錯印國名事件被一些人放大來看,提升到國家認知或意識不足的問題,本身便折射出當前社會脈絡和政治氣氛。

即使錯字事件不足以反映個別人士的國家意識程度,但建制派對此感到不滿,政府官員對此感到尷尬,本身是因為當前的政治氣氛充滿了不信任。內地認為香港社會充滿對抗心理,香港社會也自覺一些人在抗拒國家,這件事情被放了在這個脈絡角度來理解,其政治意味便大得多了。

紫荊黨建議政府日後在身分證上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稱,其意義便不在是否加上七個字與否,而是試圖透過一些具體的安排,加強香港社會的國家意識,或至少是加強香港人具國家意識的客觀觀感。我們希望政府內部能夠問責,開誠布公地承認錯誤出了在哪些部份,重點也不在個別人員的懲處與否,而是以此展示政府的重視程度。

但歸根結柢,外在的措施或安排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最重要還是讓香港加強國家意識,與內地重建政治互信。有了互信,大事往往能夠化小;缺乏互信,小事容易被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