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需要努力與市民溝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需要努力與市民溝通」,說這話的不是誰,而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他周三(9月8日)在立法會會議就「修補社會撕裂,凝聚民心」議員議案發言時表示,「我們會繼續在地區層面加強與市民的溝通」,「加強與市民溝通及重視青年人發展」,「政府知道,在宣傳和發放信息方面要更積極、努力,多做工作」。

話雖如此,李家超是否真的在加強與市民溝通?司長最近一次予人深刻印象的公開發言,當數8月26日說明選舉委員會參選人的審查結果。問及時任立法會議員鄭松泰為何被取消資格,具體是哪些言和行不符合要求時,司長僅稱「一些嘗試去假扮擁護《基本法》或假扮效忠特區的人,我不會被他的花言巧語去嘗試替自己漂白,因為騙徒往往最厲害的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

由資格審查到組織「死因」

曾任警務處副處長及保安局局長的李家超想必對《警訊》熟悉非常,但只得幾句「嘗試去假扮」、「花言巧語」、「扮演不同的角色」,試問又如何讓市民分辨哪些人是「騙徒」?雖然資格審查是「一國兩制2.0」的新事物,但恰恰因為其嶄新而又重要,身兼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更有需要說得清楚明白,讓社會大眾看見準則和規範的合理性。

又例如政府官員和建制力量早前殺氣騰騰,一些親泛民的組織相繼宣告解散。以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為例,其即使在反修例運動中同情示威者,但稱不上是激進勢力,外界也不見他們涉及違法活動。教協的事件本應可以說明局面的嚴峻性,及不割席的問題本質,但目前看來,管治者的政治溝通明顯不合格。

類似的情況也見於其他政府高官。例如在9月7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論及支聯會時指出,「我想說相關人士有否進行這些活動,我相信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亦看得很清楚」,但又沒有說清楚指控的具體情況。其提及監獄內一些紀律問題時,更將「多個髮夾,多一粒朱古力」,提升到「憎恨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從而危害國家安全」的層次,也可能令市民感到不解。

團結大多數人以凝聚共識

在反修例示威後,政府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及強調,誠然是必需和恰當的,但這並不代表把「國家安全」掛住嘴邊就萬事大吉。一來,若然過度泛化了國家安全,令一些本應不相干的事情也牽涉在內,客觀效果就是令原本真正相關的國安議題失焦,隨時弄巧成拙。二來,理想的「一國兩制」是兩制之間能夠積極互動,良性溝通,官員不但要致力於此,更要避免令事情背道而馳。

其實反修例事件本身就是一個深刻教訓,源於政府未能透過有效的政治溝通,讓社會從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修例一事,最終引發社會騷亂。如今事情已過了兩年,社會撕裂也持續了兩年,政府及各界也應該有足夠的空間心平氣和地重看事情。香港需要的不是一面倒的「黃」或是「藍」,而是重新以和平、理性為大原則,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內凝聚共識。既然如此,政府官員就必須與所謂的「淺黃」群體,亦即是「和理非」良性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爭取他們的支持。

司長周三表示,「香港變得泛政治化、兩極化和極端化」,「我知道大家看到這些分歧和對立都感到痛心」,誠然說得沒錯。但問題是如何去政治化,將社會從兩邊拉回中間,收窄分歧和消弭對立。而這些恰恰是對政府官員的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