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押注創科 政府要解放思想制度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香港01》周三(8日)主辦的經濟高峰論壇2021,幾名大學校長認同香港未來聚焦創科。政府近年的確增加了創科的資源投入,但正如校長所言,單是金錢不足以激活創科生態。要匯聚各方人才到來,推動青年人願意投身創科,本港還要改革教育和經濟制度。

創科是香港經濟的增長點,亦裨益全社會。發展創科不能缺錢,本屆港府承諾到2022年本地研發總開支要佔GDP比例要達到1.5%,近年的比例正在增加但跟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遑論要追及內地和其他國家。不過,即使錢多了,創科成果也不等於會自動湧現。

出席論壇的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認為產業要多元化,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強調栽培本地人才和學以致用,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有感租金和生活水平高,慨嘆青年的夢想「被壓在房價之上」,他跟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同樣寄語政府要先發展產業,繼而創造就業,下一代就願意入行。

《香港01》舉辦2021經濟高峰論壇,左起:于品海、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余俊亮攝)

找對產業 服務國家和香港

若然擔心香港沒有足夠土地建立多元產業,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可以是出路之一。再者,慎選產業亦相當重要。正如滕錦光在今年初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香港要利用現存優勢,例如憑藉醫療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照護之類的醫療科技,或者憑藉高密度的地理環境,研發高精準度的汽車駕駛導航系統,在智慧城市範疇有所建樹。再者,若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的創科目標也相當明確:為內地解決經濟發展的樽頸,例如晶片研發。

雖說產業帶動就業,就業帶動擇業,但當下城市競爭激烈,香港不能「按步就班」,在建立產業後再吸引本地和外地人才,兩者必須是同步進行,創科人才庫要盡早建立。

政府要令人才企業敢於追創科夢

創科對社會無比重要,但要鼓勵更多本地學生報讀理工科的課程,始終難度甚高。本地大中小學生已較過往熱衷參與資訊科技和科學發明比賽,政府、院校和商界亦不時舉辦交流活動,但去到最實際的大學聯招,大部分學生仍然屬意工商管理或幼兒教育課程。在大學研究院研究課程,非本地生人數更長期較本地生多。眾所周知,原因就是薪酬較低和事業前路未明朗,尤其相比起實質薪金持續上升的金融業,也許當中有不少人才為了追求穩定事業而埋沒創科研發的天份和興趣。

香港的創科人才和產業的狀況在「打困籠」,創科產業未成形,公司學界未能完全吸納理工科學生,反過來限制產業擴張。有本地軟件服務初創公司接受《香港01》訪問時曾坦言,在香港招聘程式開發員的價格較貴,「人也沒那麼好招」,更稱很多公司都會在深圳分設科技團隊。

要增加人才數量,政府可以參考港大經濟及管理學院的意見。學院在今年初發表經濟政策綠皮書,建議增加大學各學院取錄研究生名額,覓地興建人才公寓以降低住房和生活開支,亦可放寬科技企業招攬境外技術人員的規限,即無需捆綁聘請本地科技人員,而是以津貼本地勞動成本方式,鼓勵外來企業聘用香港人。

當然,鬆綁聘任條件會惹來爭議,政府要小心衡量。無可否認的是,香港過往多年來過度倚重金融服務業,又多次錯失創科發展的機會,產業人才長期兩頭空。官員現在快馬加鞭是好事,但其他城市同時繼續前進,香港要追上它們的步伐唯有倍加努力。投放金錢在研發必不可少,同樣重要的是經濟和教育範疇改革,令企業和青年人樂於在香港追尋創科理想,達致幾位大學校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