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疑過橋抽板 新能源汽車業需政策扶持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問題嚴重,不少國家推出政策補貼轉用新能源汽車,加快達到碳中和。不過上周一(12月6日),Tesla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卻在《華爾街日報》的節目,批評美國拜登政府的新能源補貼政策,指出Tesla不用政府提供的每輛車7,500美元的稅項優惠,並形容對興建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的補貼為多餘。

馬斯克並沒有認真解釋為何要反對政府補貼,但從Tesla公司的往績及他以往的言行看來,這番話明顯前言不對後語。

Tesla因補貼才能站穩

Tesla和馬斯克旗下的幾家創科公司長年虧損,依靠政府補貼才站穩住腳。2010年夏季Tesla以IPO上市時,已經從美國能源部累計獲4.65億美元補貼。2015年5月《洛杉磯時報》統計指出,馬斯克旗下的Tesla、SolarCity及Space X三間公司已獲政府多達49億美元資助。除了美國政府外,Tesla在全球也獲得不少政府資助,包括2018年在上海建廠時,中國政府對其提供稅務及貸款便利,工廠更在短短一年內便投產。

至2021年前三季為止,Tesla已連續九個季度實現盈利,而其在純電動車(BEV)中的市佔率亦以21.5%穩居第一。由此可見,今日Tesla已非一個要依靠補貼才能生存的公司。對於已成熟的Tesla而言,比起繼續從政府中拿補貼,穩佔市場份額對其將來的盈利可能更有幫助。

而正正在幾周之前,Tesla放棄一宗向德國政府申請興建電池工廠的補助後,馬斯克卻在社交媒體更新指「Tesla一向認為所有補貼應該取消」,讓人不禁認為他是想「過橋抽板」阻止新的競爭者誕生,以助Tesla繼續雄霸市場。

今日Tesla已不用依靠補貼生存。

善用補貼政策比自由市場更有效

這並不只是馬斯克到底是否想「過橋抽板」,更重要的是它關乎到政府對工業補貼的邏輯。過去一些自由市場者認為政府的補貼並不合符市場原則,應該盡少干預市場。不過中國過去的例子說明,適當的工業政策有效補助對國家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發展。這些工業因為投入大短期回報少,在市場原則下未必受到青睞。

新能源汽車是個代表例子。「減碳」並不能賺到錢,甚至會付出更多錢,因此市場並不會主動追求減碳。然而近來的極端天氣都說明,減碳控制氣候暖化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因此政府補貼實有必要。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現在還只在起步階段,美國和中國即使推出了各種補貼政策,但新能源汽車亦只佔全部乘用車的約2至3%,反映了新能源汽車還需要更長時間進行普及化。在此情況下,政府有理由應該繼續補貼直到整個行業真正能獨立起來。

各國開始擺脫不干預市場的枷鎖,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10月就公布了一項總額300億歐元的「法國2030」投資計劃。

對香港而言,這也提醒了政府應該努力擺脫以往「不干預市場」的執著,了解工業或產業政策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令香港經濟發展未來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