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序言】于品海:在變化中迎接挑戰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香港01》周報去年創刊時,不少人帶着訝異的眼光問我,還搞紙媒,不是浪費金錢嗎?這一次改版,同樣有朋友問這個問題。對於兩次的質問,我都有同樣的答案——《香港01》周報對自己的前景和商業價值充滿信心。這不是固執,信心是來自對香港和對媒體深入分析之後的判斷。這次改版,只是香港01對自己各樣產品不斷改革、提升的一步;關心我們的朋友會持續看到這種改革的努力。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

2016年初,《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在創刊酒會上致辭時表示,《01》希望透過互聯網和媒體,尋找一個全新的討論問題方式。(羅君豪攝)

2013年Graham家族決定出售《華盛頓郵報》,因為知道自己無法避免它的衰落,當時不少人視其為紙媒已死的證據。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以2.5億美元的低價將其收購,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徹底改革,從2016年的成績看,《華盛頓郵報》再次成為人們讚譽的媒體,業績甚至超越被譽為轉型最成功的《紐約時報》。將紙媒視作垂死的行業,是短視生意人遭遇挫折時的浮躁反應。媒體人不思進取,尸位素餐才是傳統媒體衰落的真正病因。互聯網或許是印刷媒體歷史上最嚴峻的挑戰,但Jeff Bezos就是以互聯網新人類的眼光看到傳統媒體的價值。顯然,只有直面挑戰、勇於改革,用戰略眼光審時度勢的新媒體人,才會將互聯網視為撬動媒體改革的支點。正所謂「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語句看似簡單,但它既反映不同人對命運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挑戰對不同人的不同意義。

今天的香港,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香港人正為此憂心。香港的新聞、音樂、電影曾是華人世界的榜樣,她的發展經驗曾被認為具高度參考價值,為中國改革開放做了積極貢獻,更是不少地區轉型的借鑑。這樣的光景好像已經不再。同樣,中國人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在過去170多年卻衰落了。但內地最近30年的成就證明興衰是周期性的,並不是某些人定義的「歷史終結」,中國再次崛起已成世界今天的共識。既然如此,香港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重新成為人們艷羨的對象,為什麼就會有種認為是不可能的膽怯?

《香港01》周報創刊時提出過這樣的口號:是時候改變了!它既是對當時紛亂繁雜社會撕裂的回應,也是對媒體行業的希望,更是對新媒體人的期許!事實上,改變已經發生,應該繼續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就好像曾經讓市民高度不滿意的特首、自以為佔據道德高地的激進年輕人,無論他們如何相信自己的戰鬥力,或以為真理就在自己一邊,但霸道、任性、胡鬧都無法解決社會問題。他們一旦失去市民的信任,一切都可以在短時間內灰飛煙滅。歷史的標準同樣適用於正在參與特首選舉的政治人物,民情的變化同樣考驗他們的智慧。如果不認識前車之鑑的意義,那麼就會成了「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冰,也不可能一朝一夕。香港的困境從來不是因為回歸或政制改革失敗,更不是一個特首就能反轉香港。不少從政者,無論是泛民還是建制的,都提出過土地和房屋改革建議,然而,他們是否已能說清楚問題的本質?如果不撇除各種意識形態偏見和既得利益計算,相信大家都只能含糊其辭,香港人將繼續深陷高房價的迷思。

一直支持我們的朋友應該看到香港01願意用更整體和深刻的視域剖析香港,還會嘗試用另類思維檢視各種選項,絕不故步自封、人云亦云。我希望01團隊將精神集中到對既得利益階層和社會不公義的批判,將市民從各種意識形態的混沌境界中解放出來,掌握社會的深層次結構問題,推動和擁抱變化,用誠意和智慧,一起探討這個社會應走的前路。

這是一份為香港出版的周報,它特別注意到這座城市身處轉型變化的現實。無可否認,一般人都害怕變化,特別是身為中產的群體。但我鼓勵大家接受改變,特別是香港01團隊,這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這個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沒有變化就沒有進步、就會寸步難行,沒有變化就包容不了更多的想像,沒有變化就只有死亡。

變化是社會唯一的現實。不少外國智庫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如此相信中國經濟將會繼續高速增長?我的回答簡單,因為這個國家依然有幾億人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中國人是勤奮的,她的傳統思想是睿智的,能夠欣然接受變化,這就是能量,只要社會繼續鼓勵人們釋放能量,社會就必然進步。

對於香港,這裏同樣有着數以百萬計希望改變自己生活的人,但其中不少人害怕改變。香港需要的不是外資或人才,而是要解開那些約束改革的意識形態桎梏,香港01要做解開這種束縛的積極勢力,推動改革、擁抱變化。

很多人認為我對媒體情有獨鍾,總是放不下這個心頭好。但我更認同另一種說法,就是我樂意與世界溝通,而且為了溝通,不惜一擲千金。我相信這樣的溝通物超所值,而且可以為自己和公司創造豐碩的回報,而媒體就是溝通的最佳手段。人們為什麼需要媒體,顯然因為大家都不願意獨處,而且同樣希望與世界溝通,不論它是以什麼形式進行。

20多年前,我曾經與徐克導演合作在大陸拍攝電影,但結果讓我們失望,當時的中國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不具備發展現代電影產業的成熟條件。大約13年前,我通過拍攝一部小成本電影,重新研究大陸的電影產業鏈。結果是電影的口碑很好,在海外獲得不錯的收入,但在國內卻票房慘澹。原因不在電影,而是當時大陸基本上很少電影院:電影拷貝成本高,令票價昂貴,觀影人次寥寥可數,甚至應該說社會上沒有觀影的習慣,讓電影投資人卻步,商場就更不願意提供適合建影院的場地,惡性循環讓整個電影產業蕭條,這就是當年的景象。

但別人認為的慘澹景象,我卻看到了發展空間,更下定決心,將「賭注」押在逆轉電影產業命運的源頭上,發展數碼拷貝(相對於膠片拷貝接近一萬元成本,數碼拷貝只需要一百元)和降低票價。通過這樣的部署和努力,我們既成為全世界第一家完全用數碼放映的電影院線,更成為中國第二大的電影院投資控股公司。如果將最近收購橙天嘉禾的電影院加在一起,2016年我們的電影屏幕數已經超過2,400塊(香港同期是201塊),票房超過30億元人民幣(香港是19億港元),觀影人次接近1億(香港是2,600萬)。對於香港01的未來,我們是用同一種態度和方法、同一樣的決心和毅力面對,我們同樣深信它會是成功的。

香港01的目標是與700多萬香港人之中的200萬建立關係。這200萬人並不是用收入或財富、教育水平、性別、年齡來區分,而是考慮他們如何影響香港的改變,不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甚至包括創意、潮流、各種興趣與專業等,也就是說,這200萬人應該是引領整個社會前進的絕大多數。任何影響香港積極向前的動力,源頭都不會離開這200萬人,他們是這個社會最積極相互溝通的群體,或許這也是一種民主。

《香港01》周報是網站的孿生兄弟,周報就是要從這200萬人裏接觸其中的十分之一,這些讀者願意用更多時間、更深入了解一些重要事情發生的原委,希望從中找到社會現狀的全貌,甚或只是希望用自己習慣的方法進行溝通。周報改版就是希望更聚焦於滿足這個群體的需要,減少他們閱讀的負擔,從設計上讓閱讀變得更簡單。如果大家還渴求更多的變化,香港01的團隊會毫不猶豫繼續推行改革。

互聯網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還改變着他們的思想和認識。但變化不會是憑空發生,歷史的演進也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互聯網媒體依然是傳統媒體的衍生物,他們之間仍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將互聯網媒體理解為把傳統紙媒轉為在網上出版,這是對變化的膚淺認識,就好像將歷史視為只是記憶同樣荒謬。當然,掌握變化是媒體人的天職,但一些人卻認為媒體就是第四權力,那是衛道者在追求意識形態的獨角獸,他們的戰場或許是政壇,並不是媒體,因此不可能明白媒體形式的變化,將如何影響媒體的社會角色。

《香港01》周報最新改版,2月13日推出。

香港01是我全面開展文化內容產業的路徑之一。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群體,香港在這個群體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這種優勢風光不再,但當下的香港還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既然如此,為什麼香港不能夠涅槃重生,再現輝煌?當年鄧小平先生在內地呼籲解放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大部分人無法預期中國今天所獲得的驕人成就。香港人至少應該學會放下思想包袱,撇除經驗主義,尋找自己的改革開放道路,拒絕教條僵化、自暴自棄,要讓別人看得見自己的努力,香港必將成為另一個奇蹟。

生命是一個延續不斷的變化,人活在世上就如在激流中尋找平衡,在嬗變中思考事物的本質,甚至謀求在這花花世界當中保存自我。作為社會中的人,就需要能夠在千變萬化的群體中安身立命,保持溝通但守護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細心聆聽,誠懇對話,努力與人分享。北宋理學家橫渠先生曾經這樣告誡當時的士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不敢奢望香港01擁有如斯宏大的使命感,但如果它能夠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注入一點想像,能夠激勵你為自己、為家人、為這個社會和國家做出一些承擔,我們就於願足矣!

2月13日星期一,《香港01》周報改版蛻變!更多精彩內容,敬請留意:按此訂閱周報

A01 張德江南下挺林鄭 曾俊華還有機會嗎?
A04 于品海:在變化中迎接挑戰
A08 緣何有特首提名這道門檻?
B04 黃碧雲:那陣塵灰揚起(你怎行到了去巴基斯坦?)
B12 街頭工匠 路邊的「香港製造」
B01 追查六七暴動 羅恩惠「墓碑式」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