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新人多無黨派 考驗政府如何行政主導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選舉改制後的首場立法會選舉結束,除了來自紡織及製衣界的鍾國斌及金融服務界的張華峰,總共有31名上任議員成功連任。在新一屆議會90人當中,共有56人是立法會新鮮人,同時多達37人沒有政黨背景。

由當選人的背景可見,新人數目比過往大幅提升,而他們多數沒有政治聯繫但擁有專業背景。新人當中30人為選委會界別,估了新人中的大多數。報稱無黨籍的當選人亦較上一屆增加接近六成。

有更多新面孔將會在議會上露面,相信將可為議會討論注入更多新思維,使得議案審議更全面。不過,在欠缺政黨支援與立法會經驗下,他們有機會需要更多時間方得以熟習議會程序。例如立法會必須先選出內務委員會正副主席,在「眾人皆新」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更長時間方能達成共識。此外,不少事務委員會的正副主席人選可能屬意由專業人士擔任,他們若為新人,自然需要加倍速度熟悉規程。

推動政策難度上升 「行政主導」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現時在90席當中的37名當選者完全沒有政治連繫,即四成沒有黨派背景。對內,這意味他們缺少了政黨機制協調,收窄分歧、凝聚共識所需要的努力更大,甚至有機會導致議案審議的時間更長。例如設立標準工時及修訂最低工資的議案向來都爭論很大,新議會如何取捨及協調,將影響政府政策的推動。

以往政府通過委任具代表性的立法會議員,例如政黨主席作為行政會議成員,一方面讓他們將黨內意見帶入行會決策,另一方面藉此要建制政黨為政策背書,以助推行。但觀乎新一屆立法會構成與以往大不同,政府推動議案的工作將面對新挑戰,更遑論繼續藉用政黨領袖以「箍票」。

事實上,我們一直指出政府與政黨的「箍票」模式並不可取。政府任命政黨領袖的做法,看似是將議會意見帶入行會,但實際操作變了以行會成員逼政黨支持,但議員必然會考慮到自身利益,不一定願意支持政府政策。例如三隧分流議案在泛民以及建制派之間都不得要領,最後在立法會二度撤回。既然新議會的組成令政府難以再採「箍票」策略,來年更應該反思如何做好行政主導,推動政策的工作。

如何整合新議員,坊間已有不少討論,例如當選人大、政協及有關全國性團體代表界的陳勇建議,可以參考人大及政協模式成立小組,並設有組長對討論結果作出整合。但連任的馬逢國對選委會界別議員的聯盟或召集人制度不置可否,認為新一屆議會可以有好多自由組合,議員就個別議題進行短期或長期合作。不論如何,立法會雖然由建制派壟斷,但對政府施政並不見得沒有挑戰。甚至我們應該說,這才是對「行政主導」挑戰的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