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後 政府更要團結大多數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立法會選舉結束,投票率為30.2%,比回歸後幾屆的四至六成低一截。在分區直選界別,絕大部分投票選民均票投建制派,建制派議員包攬20個議席,非建制派全軍盡墨,部分更低票落敗。非建制派候選人不少以中間派自居,惟最終仍未能吸引選民支持,情況值得各界反思。

回歸後的立法會選舉,非建制派得票率一直佔優,2016年的比例有約55%。到了今屆,132萬名的有效直選票當中,投給建制陣營的佔逾九成,非建制陣營不到一成。另外,推動超越建制泛民界線的新思維和民主思路參選議會,但其每名候選人只得數千票,新思維只能靠主席狄志遠在社福界功能組別當選。

立法會選舉在12月19日舉行,地區選參選者主要來自建制派,最終囊括全部20席。(歐嘉樂攝)

中間派政團得票率低 政府有責

中間派候選人的部分政綱跟非建制派選民的信念類似,例如爭取邁向普選,推動民主政治,在民生議題上,諸如新思維的黃俊瑯承諾當選後會監察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進度和土地公義問題,而這亦是不少非建制派選民的關注點。

照道理,溫和泛民的支持者在政綱上有支持這批候選人的空間。惟上述兩個非建制派政團得票率低,這除了與地區知名度低、欠缺傳統政黨背書等有關之外,更重要的原因相信在於非建制選民對新選舉和議會制度不信任,藉不投票向政府表明態度。

12月19日,黃俊瑯收拾宣傳直幡。新界西北參選人:周浩鼎(民建聯)、田北辰(實政圓桌)、黃俊瑯(新思維)(歐嘉樂攝)

萬勿放棄不投票選民的需要

特首林鄭月娥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及更注重發放訊息和解釋政策的工作,但選舉工程揭示官員仍然未掌握民情。雖然政府鋪天蓋地為選舉日賣廣告,百萬計市民依然不受落。政府固然要透過立法會選舉落實愛國者治港,但同時要反思這百萬計的市民連簡單的投票也不做,對政府可說是徹底的疏離。可想而知,日後政府要跟這群選民溝通,定必難上加難。

困難不代表不做,政府是全港市民的政府,有責任為市民解困。絕大多數的市民仍是溫和理性的,雖然這次選舉未能吸納到他們的支持或肯定,但官員未來只要關顧市民的切身需要,解決經濟民生深層次矛盾,仍然有望挽回這群不投票市民的支持和信任,逐步凝聚社會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