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政策比起交通津貼更惠基層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運輸署周二(21日)提醒市民,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臨時特別措施,將於12月31日屆滿。由元旦起回復舊制,補貼所要求最低的公共交通費用改為400元,補貼上限金額亦降至400元。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於2019年落實,在2020年作出第一次優化,將超出400元的公共交通開支補貼比率由四分一提升至三分一;而每張八達通的補貼上限,亦由每月300元提高至400元。及後因應疫情關係,政府分別在2020年7月、2021年1月1日及4月1日分別宣佈推出及延長一項臨時特別措施,現時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為200元,每月補貼上限為500元。

舊制公共交通費用要求不低

根據現時補貼計劃條件,現時若市民同時購入了港鐵屯門至紅磡的全月通加強版及九巴月票,此交通方案已經涵蓋大部份通勤路線,每月交通開支為1,280元,能夠取得360元補貼,若市民需要再乘搭多一程城巴路線,則有機會取得超過元400補貼,但亦難以超過現時的500元上限,所以補貼上限回復舊制應該對絕大部分香港市民均不會造成影響。

不過假設一名基層市民每周需要工作六天,即一個月內有27天需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要達到最低的公共交通費用400元的要求,每天最少要使用超過14.8元,交通津貼往往未能令他們受惠。當舊制津貼模式不能照顧到一些有需要的基層時,政府就有需要反思津貼模式是否完善。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同區工作的人口有超過65萬人,當最低公共交通費用要求由200元提升回舊制的400元時,而新巴、城巴已於今年獲政府批准分階段加價12%,九巴同樣獲准加價,約350條獨營路線平均加價5.8%,對現時同區工作的基層市民而言,變相將會需要同時面對生活成本上漲而且失去交通津貼支援的問題,加重他們的經濟壓力。

如何根本地減少交通開支

尤其當現時政府欠缺提供對勞動階層的的福利支援,進一步削減名義上的福利,即交通津貼並不理想,反而應該考慮將補貼門檻下調,令受惠人數增加同時可以做到涵蓋更多勞動階層的效果。

根據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文件數據顯示,計劃推出首年平均受惠人數約220萬,當中約158萬人全年平均取得100元或以下的補貼金額,佔了受惠人數中的最74.1%,為最大份額,意味著在最低的公共交通費用400元的要求之下,絕大部分的受惠者的每月交通費用落在700元之內。而自2020年7月開始,因低公共交通費用要求下調至200元,2020年7月至12月的平均受惠人數就上升至253萬,當中約163萬人全年平均取得100元或以下的補貼金額,即最多受惠者的每月交通費用落於600元之內,即使不需要跨區工作的「打工仔」亦能受惠。

當現時平均每月領取補貼金額高於200至300元的市民僅佔少數,政府更有必要對津貼計劃有所調整,即使當中有經濟考慮,亦應選擇由調整補貼上限金額方面入手,而非由最低公共交通費用要求作出上調,政府有需要填補好現時社會福利中不同的盲點,擴大社會保障,不應忽視社會中每一個階層。再者更根本的問題是源自交通費高昂,當政府能夠著力應對好相關問題,配合相應措施減少市民跨區工作的需求,方是幫助勞力階層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