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制裁政治掛帥 不如正視利益問題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周四(23日)簽署已獲參眾兩院通過的《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The 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所有在新疆生產的貨品將被「假定」在強制勞動下製造,除非得到證明沒有涉及違反人權,否則不能進口到美國。有關法案明顯以「人權」為名針對中國商品。至今以「新疆問題」為理由對中國商品實施制裁的國家已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歐盟等。

拜登簽署法案後,美國晶片巨企Intel發出公開信,提醒供應商應避免採用新疆「強制勞動下」生產的產品,以免抵觸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法例,因而受到中國官方媒體以及民間猛烈批評。即使Intel迅速道歉,並強調公開信的目的只為遵守美國等國家的法例,避免被政府制裁,事件卻未有平息,甚至可能觸發中國官民的報復式抵制。隨着中美兩國角力愈演愈烈,事件可能說明西方企業過去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的日子即將過去。

美國總統拜登周四(23日)簽署已獲參眾兩院通過的《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The 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所有在新疆生產的貨品將被「假定」在強制勞動下製造,除非得到證明沒有涉及違反人權,否則不能進口到美國。

以政治手段促使供應鏈洗牌

近來中美的貿易角力似乎已經提升至價值觀的較量,但實際上仍離不開利益分配問題。在這個背景下,不論「新疆問題」抑或「香港問題」都只是政治操作下的幌子,目的都是為抵制對方商品而提供理由。新疆一直以來都是出產大量原材料的地區,其出口的棉花不但佔全球供應鏈兩成份額,其煤炭、糖、番茄等農作物,以至成衣、鞋履、電器等亦是重要的出口貨品。大型運動品牌Nike在新疆就擁有大量投資和生產鏈供應商,現時新疆的商品被禁出口到西方等消費品市場,可以想像的是這些企業都將「被迫」撤出有關地區,繼而是停止或重組在中國的生產線。

美方在未來亦將必然祭出更多法規,推動美資企業重新制定在華的投資組合,甚至進一步重組在中國的業務。最終,這一系列的做法就是迫使企業生產鏈重新洗牌,為求把政治風險減到最低的企業可能因而撤出中國,繼而削弱中國的經濟活力。問題是,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一直為外資企業所重視,企業想要賺取叫人龐大利潤又不想抵觸美國「政治紅線」,結果就可能是夾在中間,陷於「順得哥情失嫂意」的無奈。若然它們最終要減少生產活動,只會令環球經濟的發展失去方向。

這一系列的做法就是迫使企業生產鏈重新洗牌,為求把政治風險減到最低的企業可能因而撤出中國,繼而削弱中國的經濟活力。(微博@特斯拉)

政治掛帥不能解決經濟發展問題

不少分析指出《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實際影響可能有限,尤其是法例只要求企業申報從新疆生產的商品沒有違反人權就可以進口美國,大多企業因而以聲明提醒自己公司的生產供應商,由是觸發了現時Intel的尷尬境況。而其他企業最終亦可能因為這類「政治表態」而失去中國市場,無疑是窒礙了正常的商業生產。

歸根結柢,現在不少外資企業近日陷於的「難題」某種程度上多屬於子虛烏有。說穿了,中美之間的糾紛雖有關乎價值觀的部份,但更核心的卻是利益分配的問題。特別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亦繼承特朗普的議程,希望復興美國的生產製造業。然而中國的生產力和市場吸引了美國企業的目光,美國國內經濟卻因為種種原因而陷於停滯不前的困境。採取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手段,結果可能就是不斷增加美資企業的生產成本。問題是,既說要增加美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以這些損人不利己的手段就真的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