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清零失敗論」的荒誕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隨着疫情變化,近來西方開始興起了一陣中國「清零失敗論」的講法,認為中國過去努力封鎖新冠病毒的防疫策略雖然曾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卻使中國無法形成群體免疫,加上中國疫苗接種保護不足,最終「清零」政策勢將成為經濟拖累。

本周一(3日),美國政治智庫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就發布了其2022世界十大風險預測中,就將「中國清零政策失敗」列為第一位。該智庫認為西方廣大疫情刺激群眾接種最新的mRNA疫苗,有效減低死亡率、重症率,因此最終應該可以克服疫情。相反中國「清零政策」令中國人沒有抗體,且其自主研發疫苗效用較低,故在新的變種病毒陸續出現以後,中國將無法完全阻止疫情的擴散,最終亦難免出現大爆發,而後續更大規模的封鎖只會嚴重打擊經濟及影響全球供應鏈。一些美國投行如高盛也表態稱,中國未來一年將繼續保持封鎖政策,從而將影響其GDP增長。

西安封城情況▼▼▼

+9

中國比西方情況差?

近來西安封城管控出現缺失引起民眾不滿,是西方批評中國防疫「清零」立論的主要切入點。然而,中國情況真的比西方更差嗎?西方社會已為寬鬆防疫政策付出巨大代價,不論是經濟上或是健康上的。先進如美國至今已累計有5,770萬宗確診、83萬人死亡,若將同等人口比例套在中國之上,那就是2.38億人確診及350萬人死亡,而中國現時疫情顯然沒如此嚴重。至於雙方經濟差別更是明顯,不少研究都指疫情令中美經濟差距收窄,中國未來會比之前預料的快上數年追上美國。

2022年1月3日,美國單日確診突破100萬。即使採取與病毒共存,美國經濟仍難言不受影響。

要說西方疫情終結而中國沒有,完全是欠缺科學實證的想法。什麼疫苗能有效對應Omicron、減低死亡和重症率,醫學界至今尚無充足臨床數據作出任何堅實結論,故此在現階段認為中國疫情會有反噬恐怕只是想當然耳的判斷。

更加重要的是,西方對中國的抗疫戰略仍然有着很大誤解。例如歐亞集團的風險預測就指中國是因為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偏好才堅持一直採用「清零」政策,但這明顯是錯誤的見解。中國研判「清零」是考慮到各種風險因素,在明顯有利於疫情終結的情況確切出現前,不會隨便放棄此一目標。

相比之下,西方社會很多國家早早高舉「與病毒共存」,無異於拿國民性命作賭注。回想2020年初,很多西方國家認為疫情不會有多大影響而選擇不作為,結果引致疫情大爆發,死亡率一度高達10%。個別科學家認為Omicron可能為終結疫情提供出路,但現階段依然言之尚早,如果屬實固然是皆大歡喜,但萬一情況不似預期到時又該如何?最近法國南部出現「IHU變異株」,變種程度甚於Omicron,到底有多大影響也未能確定,又有誰能保證沒有新一波更嚴重的疫情?

中國不會永遠清零

況且中國的「清零」並非鐵板一塊的問題。國家防疫政策一直有「動態清零」的講法,即不會過度追求零感染,而是當有局部爆發時,便針對性地收緊公衛政策防止疫情擴散。因此自今年以來,其實內地一些城市都陸續出現疫情,不過都很快受到控制。這反映了中國「清零」政策其實有很大彈性,最終目標是以阻止疫情散播為目的。「動態清零」減低了不少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今年7、8月,南京和廣州先後出現疫情,美國一些投行判斷這代表中國將會不斷封鎖,最終影響經濟發展,摩根大通與高盛都分將中國2021年第三季GDP增長下調至2%及2.3%。但中國的第三季GDP增長為4.9%,甚至高於摩根大通原本的預期。

事實上,中國內部一直在辯論「清零到何時」的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不能永遠處於封鎖,總有一天得重新開放。去年8月時,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就已說過,中國現在的防疫戰必須要按照「清零」打,但不會一直堅持「清零」。中國一直在為重新開放做準備,要不然亦不會努力推廣疫苗接種。現時中國疫苗接種已超過27億劑,完成接種兩劑人口已有近11.9億人,接種率高達83.6%,比美國的62%還高。

綜上所述,西方意見認為中國會一成不變地堅持封鎖,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假設。西方部分人現在將矛頭指向中國的防疫政策,似乎只是為近來西方政府應對Omicron變種的疫情的無能作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