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廠停產新冠疫苗 自由市場難以依賴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在去年底暫停生產新冠病毒疫苗,有機會使本年全球疫苗供應量減少數億劑之多。該公司位於荷蘭萊頓的工廠,據稱已經轉為製造另一款對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實驗性疫苗。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新產品主要用於富裕國家老年人的臨床試驗,潛在市場利潤可能更高,可是跟預防新冠病毒病沒有任何關連。

儘管強生疫苗推出以後相繼被質疑有引發血栓風險及保護力不足,但因其價格低廉且易於運存而始終受許多落後國家歡迎。非洲聯盟的非洲疫苗交付計劃聯合主席阿拉基嘉(Ayoade Alakija)對強生公司決定表示不以為然,她說:「現在並非更動任何東西生產線的時機,因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都是命懸一線。」

新冠肺炎: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疫苗由該公司旗下的楊森製藥(Janssen)研發,屬單劑式疫苗。(AP)

藥廠謀利先於社會責任

事實上今次事件也非強生公司首次捲入關於疫苗供應的醜聞。早於去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便曾直斥強生公司將在南非包裝的疫苗轉運至歐洲地區加劇國際分配不均情況。另外,全球疫苗免疫聯盟首席執行官伯克利(Seth Berkley)亦指強生公司未有如期提供去年5月所承諾的2億劑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與輝瑞(Pfizer)及莫德納(Moderna)等其他生產新冠疫苗藥廠不同,強生公司未能夠從這種產品獲得太多利潤。有關疫苗去年銷售額約為24億美元,僅佔全公司總收入不足3%,也未能達到原先設定的25億美元目標,上月最新預測今年銷售額亦只會去到35億美元左右。

強生公司創辦人家族在1943年撰寫的公司信條裏,聲稱:「我們會對我們所生活和工作的社區以及整個國際社會負責,我們必須支持世界更多地方獲得更好的服務和護理,來幫助人們變得更健康……我們最終的責任才是對股東負責」,然而該公司日前的所作所為,恐怕其實還是將股東利益置於社會福祉之前了。

強生公司標誌。(AP)

政府監管市場填補不足

在變種病毒依然肆虐的當下,一般人所期望強生公司應該做的,肯定是繼續研究如何改善疫苗的保護力,以及減低原有引發血栓風險,又或者是進一步擴大與加快疫苗的生產線,但就絕對不會是在此時此刻將產能轉去其他產品上,況且呼吸道合胞病毒傳播力與死亡率現階段仍亞於新冠病毒,嚴峻程度相對之下無疑較低。

不過,作為一家私營企業,強生公司舉措就算在道德上如何說不過去,它追求市場利潤的行為可謂十分正常。畢竟在自由市場下,一家公司當然會將資源與生產能力投向更有商業利潤的選擇。但也正正因為如此,這裏才更有需要由其他更強大的力量出手介入,那就是制訂各種遊戲規則的政府。

無論如何,今次強生藥廠停產疫苗事件,再次展示企業假若完全只由市場指引、欠缺政府督導,它們的行為也很大機會不將社會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官方當局適量介入干預是必要的。無奈包括香港特區政府在內,許多地方的政府好像還是迷信自由市場的力量,沒看到這種做法可以對社會帶來極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