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人潮湧郊野 防疫環保不能缺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本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特首林鄭月娥周二(8日)宣布再收緊防疫措施及社交距離措施,除了新增6項於2月24日起進入時須出示「疫苗通行證」及掃描「安心出行」。而更迫切的莫過於在本周四(10日)起,宗教處所及理髮店將關閉至2月24日凌晨。限聚令亦擴展適用範圍至私人處所,兩個家庭以上的聚會亦被禁止,意味着市民的日常活動將大為受限。

為了疫情調控,政府要限制市民聚集的活動是適當之舉,不過有一部分後果可能就被轉嫁至郊區。受到疫情影響,城市活動的選擇日益受限,吸引了大批市民轉移進行更多需要在郊區進行的戶外活動,當中露營遠足更成為了不少人的新寵。

人在郊野仍需防疫

首先,由於在《預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規例》(第599I章)中,根據《郊野公園條例》(第208章)第2條所界定的郊野公園範圍並未強制市民配戴口罩,所以自疫情開始後,郊野垃圾除了戶外裝備外亦新增了一個類別,難以被自然分解的口罩,但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會是令市民在郊野間對防疫事宜有所鬆懈。有見現時疫情再次爆發,在周三(9日)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新增超過一千宗,對於在郊野間的防疫措施亦應該要有相應收緊,例如可以考慮要求市民即使在郊野公園中亦要強制配戴口罩等,避免令郊野成為下一個防疫的漏洞。

其次,在疫情間,不斷有義工都會在例如東龍島、塔門、赤徑、蒲台島等各個露營熱點發現大量由進行戶外活動所產生的垃圾。在農曆新年假期間,有義工到訪東龍島三個熱門露營地點執垃圾,發現問題仍然持續,更有部分垃圾被吹至營地四周的草叢,令附近一帶都卡滿垃圾,難以清理。除了食物包裝、膠樽、紙巾等常見垃圾外,更有人直接把未損壞的露營裝備隨地棄置,種類之多甚至可以整理出一套露營裝備。

漁護署執法力度需要加強

遊人當然不該隨意棄置垃圾,但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執法不力也令問題進一步惡化。由於自2020年7月15日起,漁護署轄下郊野公園內的163個燒烤地點及41個露營地點已經正式開始關閉,以減少市民社交接觸,在設施關閉期間,任何人均不可在當中進行燒烤及露營活動。但過去一年不斷發現在設施內及附近都有大量垃圾,就足以反映出署方的執法力度仍未足以制止嘗試鑽空的市民,所以漁護署有需要多作巡查,打擊違法行為。

香港本來亦只可在官方露營地點或私人土地上露營,但過往不同傳媒都發現市民曾在非上述兩種地點的郊野公園範圍進行露營活動,例如在新年假期間淨山的志願人士就到訪了東龍島的非官方露營地點,發現有大批市民直在露營。而政府亦應該要有所行動,無論是進行規範,打強打擊現有違規活動;或是研究修例容許市民在更多地點進行露營行動,例如容許市民在郊野公園進行露營活動等,都不應再蹉跎,否則只會令一部份郊野環境持續受到傷害,最終無法復原。

郊野環境無疑分擔了社會應對疫情的壓力,其價值在疫情下更見重要,所以要令郊野環境生生不息,得以持續發展,亦是社會中一大課題。而當中最重要都是要依靠使用者自律,所以政府亦有需要更積極推動市民珍惜環境,藉著市民在城市活動選擇減少而移師至戶外的契機,進一步加強「郊野無痕」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