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醫院病人再留戶外 分區醫療要應對人口需求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公立醫院在第五波疫情下不勝負荷,明愛醫院的處境尤為嚴重,日前再有病人滯留戶外帳篷等候看症。該院行政總監屈銘伸醫生撰寫的隨筆在網上流傳,解釋院方重置戶外帳蓬是避免病人和醫護交叉感染,同時強調院方即使面臨巨大壓力,也要給求診者希望,給員工目標和方向。管理層有志安撫員工情緒,穩定軍心,值得肯定。醫院長期受壓,已非個別醫院能夠承受,需要跨醫院和醫管局協調。

該隨筆解釋院方要避免病人在室內等候,增加病人和員工被感染的機會,故要重置部分病人到戶外帳篷。病人擠滿急症室和病房,全院確診病人數目「甚或超越瑪嘉烈醫院,偶爾跟伊利莎伯醫院相約(若)」。這兩家也是聯網龍頭醫院,規模較明愛大。明愛擠滿的原因除了是病人數目突然增加外,還因為病床流轉不暢順,醫護只好嘗試勸退部分輕症病人回家休息。他坦言不知道出路如何但重申要給病人希望,給同事方向。

過去一周的午夜時分的公立醫院內科住院病床住用率,明愛醫院比率每天持續逾100%,比其他醫院為高。當然,即使比率低於100%也不表示內科病房有閒置病床,因為病床數目已計及臨時病床,但當明愛醫院加了床位仍然超收,突顯院況何其嚴峻。

醫管局、醫院需加強分擔明愛壓力

員工焦慮不安,外界又何嘗不是?院長的話最起碼穩定醫護的心,展示體恤醫護處境,最終也是為病人着想。然而,院長隨筆沒有提到院外可以如何支援,是因為他深諳其他醫院也自顧不暇,還是不相信聯網和醫管局具調動資源的能力?雖然各家醫院擔子沉重,但當中的聯網龍頭醫院的承受能力始終較地區醫院大,假若瑪嘉烈或威爾斯醫院能夠多接收十多二十病人,也許可以調低明愛內科病床佔用率數個百分點。另外,在九龍的私家醫院也應考慮再進一步,接收明愛病人,讓明愛騰出病床接收新症。至於醫管局則可代為安排救護車、復康巴士等車輛作轉院或返回院舍之用。

2月15日,深水埗明愛醫院在入夜後,仍有不少病人在露天隔離區等候,有醫院人員為病人蓋上棉被保暖。(李澤彤攝)

明愛醫院超負荷是老問題,不只新冠疫情才出現,這關係於跟地區人口和輔助設施不足有關。深水埗近年有多個屋邨完成重建和新建,住戶不斷遷入,區內人口由2016年的40.6萬人增加2.5萬人至去年的43.1萬,同期年滿65歲的人口由15.9%增至20.4%,佔去人口淨增長的主要部分。因為長者佔用床位日子較其他年齡層長,醫院流轉就更難。當然,其他地區的長者人口比例升幅也不少,但明愛要面對另一個難題,就是沒有「接收醫院」配合以分流康復中的病人,類像威爾斯醫院會轉送病人至同聯網的沙田醫院,同樣減慢醫院流轉,疫情只是把弊病惡化。

政府須扭轉地區醫療資源懸殊

在需求以外,當局還要檢討醫療資源供應。按立法會文件,本地各個醫療聯網的資源分配不平均,以每千名人口的醫生護士比例來看,在去年底,九龍西聯網的比例分別為0.8和3.5,港島西聯網的比例相對大,分別為1.3和5.9,九龍西聯網的每千人口病床比例達3.4,遠少於港島西聯網的6.1。原因之一是中西區和南區的人口減少,但當局見狀應該主動調和比例,即增加九龍西聯網的人手。治病機會不可因為地域而有差別。

明愛醫院在2015年完成第二期擴建,但只是增加數十張病床,醫院迅即又爆滿。醫管局正研究為明愛再增加500張病床,但未有時間表。新冠疫情過去後,政府和醫管局除了要落實擴建外,更要在區內新設療養設施分流病人。此外,當局亦要檢視舊區醫療資源配套,及早紓緩醫護人手和醫療資源壓力,應對更長久的人口老化醫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