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學懂與俄相處 政治理想也要務實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周二(8日)下午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德國總理朔爾茨進行三方會談,討論烏克蘭危機、中歐關係和伊朗核問題等問題。這也是朔爾茨接任總理後第一次中法德三方進行面對面的視像會談。

習近平在談及烏克蘭局勢時,表示對歐洲大陸重燃戰火深感痛惜,及願向烏克蘭進一步提供人道主義物資援助。他亦對法德兩國在俄羅斯及烏克蘭之間斡旋的努力表示讚賞,強調制裁不利於世界經濟,認為歐洲應該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為歐洲的持久安全著想。習近平的呼籲是希望歐洲各國能從烏克蘭危機中醒悟過來,放下冷戰意識形態的思想並接受現實政治。至於歐洲到底能否走出戰爭的陰影,避免新冷戰的形成,最終得看歐洲國家的領導人是否具備冷靜的思維。

如何達到持久的和平?

烏克蘭危機中受傷最嚴重的是烏俄兩個「當事人」,其次便是歐洲,所以歐洲應比中美等更想盡快解決問題。但美國提倡的經濟制裁或是對烏克蘭提供武器,根本不會解決問題。制裁如果能解決問題,朝鮮、伊朗、委內瑞亞等問題早就解決。而在俄羅斯早已警告任何人插手都會報復並提升核武戰略威脅的時候,對烏克蘭提供武器更是火上澆油。

烏克蘭可能比俄軍當初想像的強悍,但要抵抗俄軍它必然會付上沉重的人命傷亡。而且克里米亞以及頓巴斯被俄羅斯控制的現實,也不是烏克蘭能獨力改變。戰火不知何時平息,不過這樣的衝突顯然不是習近平所提到的長久和平。歐洲國家若無法明白冷戰思維及美國主導北約對於歐洲和平的潛在危機,不懂得尊重俄羅斯的安全訴求,恐怕將換來更多的衝突,而非長久和平。

一些歐洲領導人開始清醒

隨着戰事發展,部分歐洲領導人開始明白冷戰意識形態對和平沒有幫助。馬克龍在周一(7日)競選時便表示要尊重每國人民,而「俄羅斯和俄羅斯人民也應該受到尊重。如果俄羅斯不在我們這個大陸(歐洲)宏偉和平架構(當中),就不會有持久的和平」。這反映了他放下了「普京是控制人民獨裁者」並將「普京」與「俄羅斯人民」割裂這套西方常用的論述,承認俄羅斯人民也有安全訴求。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果歐洲的安全不包含俄羅斯在內,這份不滿最終會產生戰爭;任何安全協議在不照顧俄羅斯這個核大國的安全下,只會變成「戰爭挑釁」。

自烏克蘭危機出現後,法國總統馬克龍便一直努力居中斡旋。

德國向來被視為民粹極端的另類選擇黨,領袖魏德爾(Alice Weidel)近日更在國會上批評德國政府不懂現實政治(Realpolitik)。她指一些歐洲的強硬派堅持冷戰思維,傲慢地否地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犯下歷史性錯誤,制裁無法解決問題,最終付出代價的是人民。另類選擇黨雖然向來親俄,但其演說還是得到不少議員的掌聲,也許一些德國政客亦有所同感。

此外,德法以外一些歐洲國家也作出了明智的選擇。波蘭沒有答應美國的要求向烏克蘭提供戰機,而是將戰機交給美國自己部署。縱使有民調指瑞典和芬蘭民眾支持加入北約的比例首超不支持,但瑞典首相安德臣(Magdalena Andersson)周二(8日)仍公開表示反對現時提出加入北約,因為這只會令歐洲更不安全。

政治不是「理想國」

到底烏克蘭危機會成為一個教訓,還是成為更糟糕問題的前傳,很大程度上要看有多少歐洲領導者和歐洲人能從中痛定思痛,明白現實政治不是意識形態之爭。

在現代社會,民意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管任何政體,只有在得到民意的支持下施政才能事半而功倍。但當民意受到特定意思形態的枷鎖,走向了不現實、不理性的方向就會成為民粹。香港也經歷過民粹政治,從雨傘至反修例民粹達到高峰。很多社運支持者理想尚高,但反修例運動的結果告誡我們政治是現實的,也不應是講求意識形態的黑白問題。烏克蘭危機與歐洲國家的反應再印證了,只有空想的的政治在現實往往會碰壁。

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夠無視民意。一味用強無法達到施政目標,最終可能引起反彈,但民意也要疏理,不能任由其走向極端和不理實的民粹主義。香港政治要走出一條出路的話,為政者便得平衡好民意的走向,引導民意向正確方向,而非被民意牽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