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和平解決困局 關鍵換位思維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迄今已經超過一個星期,超過一百萬烏克蘭人離開國家向周邊地區躲避戰火,聯合國估計已造成至少數百名平民死亡。隨着俄羅斯武裝部隊更密集地轟炸民房等設施,可以預計傷亡將繼續以倍數上升。烏克蘭更有核電站被俄軍擊中,令人憂慮會否引發大災難。

法國總統馬克龍周四再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其後有傳媒引述法國官員指,馬克龍通電後認為局勢將會更壞,普京有意奪取整個烏克蘭。雖然俄羅斯和烏克蘭已展開兩輪談判,尋求和平化解困局,但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顯然沒有改善跡象。

圖為2022年3月4日在烏克蘭札波羅熱起火的核電站。埃涅爾戈達爾市長奧爾洛夫(Dmytro Orlov)稱因俄軍攻擊,消火員未有辦法前往札波羅熱核電廠救火。(Ralf1969)

北約東擴抑或俄羅斯西征

從歐美以至烏克蘭的角度看,俄羅斯的軍事入侵就是為了侵略烏克蘭,甚至擴大版圖。例如普京在上周四(24日)的電視講話談及到「蘇聯解體導致世界重新分裂」,不少西方觀點便認定普京目前的計劃是「重建蘇維埃」,要把世界的秩序推倒重來至冷戰結束之前。美國總統拜登近日在發表國情咨文時,亦同樣地以「重建蘇維埃」來形容普京的野心。

但另一方面,俄羅斯卻看自己的行為不是攻,而是守。普京政府一再表示要阻止北約東擴,尤其憂慮烏克蘭愈趨靠攏歐美,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近日接受《紐約客》訪問時,便重申俄羅斯針對的只是烏克蘭加入北約所構成的安全威脅,批評西方「選擇性地」理解普京政府。他指出普京在講辭中明明談到「不思念蘇聯的人無心,想其復興的人沒有腦子」(Whoever does not miss the Soviet Union has no heart, whoever wants it back has no brain),反對普京開戰是「重建蘇維埃」的判斷。

米爾斯海默以批評美國外交政策而聞名,甚至有指他的說法變相為普京政府提供藉口。但他的分析也無疑提醒了我們,要尋找和平解決方案的話,必須要先換位思維,掌握對方的意圖及目標。假如已假定普京意圖復興蘇聯時期的勢力,往後的判斷無疑亦將受到這種觀點影響,例如認為如何也滿足不了俄羅斯侵犯東歐的野心,最終難以尋找妥協空間,可能令局勢向更不堪設想的方向發展。

烏克蘭局勢:最新發布的衛星圖片顯示,在俄羅斯入烏克蘭首5天,烏克蘭受到打擊的地區的損毀情況。這些圖像由美國馬克薩爾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在2022年2月28日拍攝,顯示烏克蘭北部城市切爾尼戈夫(Chernihiv)名為Rivnopillya村莊內焚燒中的房屋和撞擊坑。(AP)

外交困局從突破盲點開始

國與國之間發生衝突,本身就很可能因為雙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角度,假如在衝突爆發後仍只抱着舊有想法,隨時將結拉得愈來愈緊。若然關鍵時候可以從以對方的立場切入,或許可以是解決衝突的契機。塞爾維亞裔的前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便指出,普京演辭中不少內容更可能反映大部份俄羅斯人所認同的史觀和國際形勢,如果要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為今之計就只有理解普京的想法。

當然,這不是指責任只在歐美政府,俄羅斯對北約安全威脅的看法也可能是一種誤判,高估了北約的敵意程度。事實上,雖然2008年北約邀請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盟,但隨着俄羅斯的反對,至今十四年未再推進程序。德國積極發展北溪二號以輸入俄羅斯天然氣,也代表了德國此歐洲龍頭國家傾向與俄羅斯合作而非對抗。既然如此,問題就是歐美如何與俄羅斯增進了解,消弭敵意。

比起繼續戰爭、對抗升級,外交接觸、領導人通電、停火談判等全部都要好。前者不但無法帶來溝通契機,而且代價是烏克蘭千萬人民、男女老少的性命。戰爭到最後傷痛的,不就是兒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