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訓教育關乎香港未來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政府透過「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畫」(SSSDP)恆常化資助超過20個,不少課程的收生卻未如理想。其中珠海學院傳播及跨媒體(榮譽)文學士課程在2021/22學年就僅取錄一人,而部份課程在過去兩年的收生率亦未能達資助學額的一半。情況反映香港大專學界除受適齡人口下跌所影響,或者亦說明香港在人才培訓的策略已落後於市場需要,政府務必重新檢討各個課程架構,避免個別課程的收生問題影響到學生對香港職訓教育的信心。

其實「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畫」早在2014的《施政報告》已經提出,目標是配合本港的人力資源需求,為有殷切人才需要的行業作培育,所以從2015/16學年起政府便額外資助每屆約1千名學生修讀指定範疇的全日制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後來在2019/20學年起計劃更開始恆常化,資助學位的範疇亦涵蓋建築及工程、電腦科學、創意工業、金融科技、護理、保險、物流、運動及康樂、檢測及認證和旅遊及款待等十個主要領域。

其實「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畫」早在2014的《施政報告》已經提出,目標是配合本港的人力資源需求,為有殷切人才需要的行業作培育,所以從2015/16學年起政府便額外資助每屆約1千名學生修讀指定範疇的全日制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政府新聞處)

避免進退失據的人才培訓策略

目前部份課程出現收生困難,其實情況亦與計劃目標並不清晰不無關係。先撇開香港各所院校都面對的適齡入學人口下降問題,這項計劃本身就涵蓋多項目標。除上述計劃是為香港培養指定人才外,計劃同時亦是打算為學生開闢更多的升學途徑。因此課程的設計除以職業導向為主,同時課程內容和結構本質亦維持四年制的大學教育。

然而,亦因為職業導向的培訓往往講求與就業市場的配對,而且講求習中時間訓練,目前就非每個課程都能涵蓋職業技能和專業資格的訓練,部份課程更缺乏與行業的聯繫。結果有一些課程便因為師資或校譽而未能在市場中找到其定位,最終形成現時收生困難的尷尬情況;而部份課程卻由於有有較佳的出路和專業資格的認證,收生情況亦比其他課程為佳,甚至超出原本資助學額數字。

目前就非每個課程都能涵蓋職業技能和專業資格的訓練,部份課程更缺乏與行業的聯繫。結果有一些課程便因為師資或校譽而未能在市場中找到其定位,最終形成現時收生困難的尷尬情況。

其實香港在推動職訓教育方面就一直被批評政策推退失據。雖說特區政府早在2008年已建立一套七級制的資歷框架,但除學位等大學課程外其實大部份的資歷均被受質疑。甚至不少家長或學生都仍會以傳統學位課程與職訓教育作比較,所以不少資助推行職訓教育機構在設計課程時,都會特別考慮到課程的收生表現和升學途徑,繼而選擇以四年的學位課程作為職訓課程的藍本。結果是,除不少學生完成四年課程後其職業技能都或受到質疑,而且部份課程亦因為四年時間過去後因人才需求改變或飽和的情況下而不再有較佳的前景。

調整職訓教育的定位

隨着中學文憑試考生人數持續下降,香港的高等院校亦可以預期在收生問題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中學文憑考試總報考人數已連續幾年出現遞減,2022年的總報考人數只有約5萬人,但政府透過大學資助委員會和其他途徑所資助的學士學位學額卻維持不變。所以政府在推廣職訓教育方面就更需要作出系統性的調整,不但應全面檢討目前受資助的課程的可持續性,避免有學生因收生不足而影響其學習。至於在課程設計上,其實政府亦應加入更多與行業聯繫的要求,甚至長遠而言更要重新劃分本港的資歷架構,讓職訓教育能在更符合香港人才需要下進一步發展。

李家超於4月14日見記者。(羅君豪攝)

人才培訓從來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亦是為年輕人開闢前路的不二之法。目前部份課程可能只是階段性未能吸納生員,但下屆政府就務必要正視目前職訓教育定位未明的問題,不應讓莘莘學子無辜成為政策失焦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