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以結果為目標 不如說須以民生為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審計署在本周三(27日)發表新一輪審計報告,批評多個政府部門、公共和資助機構的監督、管理項目和服務不善。報告的挖出的問題也許細碎,高官以至問責團隊平時或會輕視,但該等問題不少積習已久,長期阻礙市民生活,成了施政不滿的來源之一。

今輪審計報告點出的問題,大部分涉及生活,例如市民每次要在運輸署辦事處花數小時排隊續領車輛和駕駛執照,水務署要在49天後才關閉滲漏鹹水管的水掣,停水時間長達七天;部分涉及生計,例如勞工處在處理破欠基金的申請時,平均要花半年以上才發放特惠金,又被揭視察執法工作不力;亦有部分有機會危及生命安全,例如路政署管理的行人路有路磚損毀和鬆脫,復修行人路延遲完工。立法會在安排聆訊和向部門質詢時,應先處理關乎生命的項目。

缺失老是常出現

翻閱審計署歷年報告,自會發現不少項目雖被反覆查核,表現仍差強人意,水管範疇是其中之一。近十年審計署三次批評水務署管理用水不當,雖然鹹水管爆裂個案在過去十多年減少,但滲漏個案仍然頻繁出現,十多年前為每年2,000至2,200宗,到2017至2020年每年仍有1,800至2,000宗,大量用水被浪費,而用戶要轉用淡水,增加水費,亦有違政府當初節省淡水之原意。政府經常說要珍惜水資源,就要以身作則,先行避免管道受損。

審計署揪出的部門缺失,可歸納出兩大因素,一是部門沒有嚴加跟進承辦商的項目進度,亦即監督不力。以鹹水管爆裂和滲漏為例,水務署主要找承建商進行水管維修,但有執行維修行動承建商欠缺二至五名工人,另有部分爆裂熱點的改善的改善工程良久未完成,過期時間平均竟長達4.5年,不符合約規定但沒有被署方追究。

過往地下鹹水管爆裂情況,大量黃泥水湧出路面。(資料圖片 / 陳永武攝)

在行人路維修方面,路政署依靠承建商保養指定公共道路,但審計署派員實地視察部分行人路後發現承建商未有指出約180項損毀,另有行人路沒有進行例行檢查,也有承建不按時呈交查核記錄。兩個部門外判了服務,也連責任也外判,監督工作變得疏懶。

改革未能普及也是問題

另一個因素是政府未有更廣泛落實政務電子化,方便監測資源運用和市民辦理服務。第五波疫情拖延了司機親身為車牌和駕駛執照的程序,但其實運輸署已推出網上和郵寄辦理,包括可以透過「智方便+」處理,而疫情期間網上和郵寄續牌服務仍然繼續。問題是兩者不算獲市民受落,一來是市民習慣親身辦理,可以一次過辦理和領證,二來是網上辦理不夠方便。例如市民早期要到郵局才可啟動「智方便+」的數碼簽署功能,到近期才增加運動場和疫苗接種中心等地點。

運輸署長沙灣牌照事務處4月22日大排長龍, 下午1時目測有約300人。(張浩維攝)

運輸署指在下月會到立法會交代日後推出電子牌照服務,加上再試行辦事處派籌,可望逐漸解決排長隊亂象。在此之上,運輸署要令網上辦理更吸引,例如要做到比郵寄更快辦妥,以至行政費用打折,從而改變市民習慣。另外,在水務管理範疇,審計署揭出水務署只把智管網探測系統涵蓋食水管,沒有包括鹹水管,遂提出運用先進科技管理鹹水供應。

過往政府提出施政要以民為本,當下特首選舉唯一參選人李家超提出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對政府部門而言就是用對方法解決民生痛點,而且不容拖延走樣。從上述事例來說,外判制在調配人手上有一定用處,但部門須督促承辦商完成任務及做足匯報,達致維護保養公共設施的目標,而電子化要助市民減省時間程序,助部門監察資源運用。市民感到政府設施服務利民便民,自會認同政府,有助政府推動更大更深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