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要還勞工權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五波新冠疫情加上通脹升溫,勞動節下的勞動階層並不好過。政府既要大力支援工人度過生活難關,亦要準備疫症帶來的就業型態轉變,特別是為愈趨盛行的在家與辦公室混合工作模式制訂法規守則。

今年首季經濟被疫情冰封,失業人口和就業不足人口分別升至近19萬和12萬,這30萬人口背後是30萬個家庭、數十萬居民生計不保。即使市民留得住工作,不少也因為隔離檢疫而缺勤,萬一遇上家人連環染疫,缺勤期就拖得更長。政府曾稱會高速修訂《僱傭條例》,以納人隔離檢疫缺勤時間於有薪病假,但至今仍在立法會審議階段,兼且不設追溯期,僱員過去兩三個月變相減薪。疫下訴求要疫後才實現,實在諷刺。

政府統計處公布,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4.5%,上升至2022年1月至3月的5.0%,就業不足率亦由2.3%上升至3.1%。(資料圖片)

通脹來襲、在家工作普及 勞工處境大變

誠然,政府的失業貸款、援助金、消費券、防疫抗疫基金下給清潔、保安和院舍員工的補貼,或可解民眾一時拮据,疫情趨緩也有助勞動市場回穩。然而,疫情和俄烏戰事令通脹增速,偏偏基層以至中產的薪金又沒有明顯的上升動力,難敵通脹衝擊。其實當下煤電費用已經飊升,加風更吹至糧油。政府即使難以直接調控商品價格,亦要着手緩減公共服務收費,適度增加補助,檢討綜援等社會援助計算方法等,助市民抵禦生活逆境。不過,上述方法也是政府從二次分配着手改善大眾生活,一次分配則不見得有進展,最低工資仍維持在2019年的水平,而且維持兩年一檢,顯然落後於物價升幅。

疫情亦對工作模式牽起翻天覆地的轉變,在家工作成為常態。不論香港還是外地,企業和員工也在考慮維持在家工作或者混合在家及辦公室上班。在家工作的好處是工作時間彈性,省回通勤時間,而且可以兼顧家務和子女照顧,但壞處是進一步模糊工作和休息界線,工時延長,而勞工法例和保險追不上工作現況。外地曾有官司判在家工作期間出現意外為工傷,不過未必每宗案件也容易舉證與工作相關。日後僱主會否要求員工更細緻匯報行蹤,反過來抵銷員工在家工作較自由的初衷。另外,僱主雖然要顧及員工在家工作的職安健,但家居環境千差萬別,僱主如何才算履行職責,政府卻沒有明確指示。職業安全健康局那些鼓勵員工注意坐姿、注意雙眼休息等提示,流於表面, 未能同令僱主僱員釋疑。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上班模式,由辦公室上班變成在家工作,惟工時變相被拖長。(資料圖片)

本屆政府要找數 下屆政府要懂治政之道

文職的職安健保障重要,建造、餐飲和其他體力勞動職業的健康保障同樣重要。其實大部分的職業傷亡個案集中於這類行業,去年首三季的工業意外死者有193人,較前年同期的173人為高,偏偏與職業傷亡相關的保障多年來沒有更新,罰則阻嚇力愈來愈輕。本屆政府在最後時間提出修訂,但針對極嚴重個案,罰款只是1,000萬元,較最初建議的營業額一成為低,最高監禁年期亦由三年減至兩年,當意外涉及多條人命,罰款不能反映意外的嚴重程度。除了順從於商界壓力外,外界看不到政府一再調低修訂罰款的理由。

過了勞動節,本屆政府任期餘下兩個月,任期到了尾聲但官員不可放軟手腳,反而是盤點有什麼承諾未履行。在勞工範疇,首要是與立法會審議與疫情和職業傷亡的法例修訂。特首選舉唯一參選人李家超日前發表政綱,提到要檢討和修訂《職安健條例》,加強勞工職安保障,又進一步檢討外判制,繼承本屆政府德政。當然,勞工權益絕不止前段提及的事項。歷屆政府留下大量勞工政策的手尾,包括取消強積金對沖、規管工時和平台經濟等。李家超強調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如果減低社會深層次矛盾,令社會穩定是施政結果,那麼完善勞工政策,更公義公平分配經濟成果,就是達致目標的不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