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梁海明|誰在關注香港北部都會區?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雖然發展香港「北部都會區」已成為當前熱話,但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模型分析發現,「北部都會區」這個名稱或因「借鑒」其它區域名稱,易令國際社會誤解。相比內地希望香港通過「北部都會區」建設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香港經濟發展,香港市民則更希望通過「北部都會區」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更令人意外的是,各界對「北部都會區」的關注,大半年來居然是不升反降,且香港女市民比男市民更加關注「北部都會區」的未來發展。

來稿作者:梁海明

一、北部都會區的命名

筆者日前曾撰文〈香港發展北部都會區無需深圳參與?〉本港要發展「北部都會區」,不應忽略深圳在北部都會區發展中的關聯度乃至作用。文章刊登後引發各界的關注,而筆者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時卻發現,本港要發展「北部都會區」,除了不應忽略深圳之外,可能也不應忽略台灣各界的感受。

筆者通過筆者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模型,搜索2021年10月6日「北部都會區」被正式提出,至2022年5月20日李家超先生被正式任命為香港新一任特首期間,互聯網上所有與「北部都會區」相關的逾1000萬個公開訊息,發現關注「北部都會區」的十大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香港、中國內地、台灣地區、加拿大、美國、日本、澳門、新加坡、澳洲和英國。

為何台灣民眾這麼關注「北部都會區」?原來台灣也有一個「北部都會區」!台灣「北部都會區」正式官方名稱為「台北都會區」,提出已逾十年,範圍包含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為了與台灣南部、中部的都會區分開,台灣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學校多年以來,將「台北都會區」稱之為「北部都會區」。如台灣《聯合報》日前以《今全台有雨 氣象局曝下一波鋒面來襲時間》為題報道稱,「氣象局技正王君賢表示,.......最低溫發生在今天、明天清晨,北部都會區在16度左右,其他地區溫度約18到19度....... 」由此可見,台灣民眾關注的其實是台灣自己的「北部都會區」。

本屆香港特區政府在規劃新界北地區發展時,「借鑒」其它地區的經驗、概念乃至名稱,將新界北地區起名為「北部都會區」,從正面來看,說明本屆特區政府善於學習、善於借鑒的精神,值得鼓勵。但為避免「重名」所引致的誤解,尤其是令國際社會混淆,還是建議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為新界北地區的發展重新起一個更好的名字,或者使用「香港北部都會區」(”the Northern Metropoli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ong Kong”),以區分其它地區的「北部都會區」。

二、內地香港市民關注「北部都會區」重點

通過大數據分析可知,內地關注「香港北部都會區」前十位省市分別為: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貴州省、湖北省、浙江省、甘肅省、安徽省。

內地民眾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關注主題,主要集中在探討香港應如何通過發展「香港北部都會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此進一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深港合作,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合作,從而促進香港經濟發展、解決香港青年就業問題等。

與內地關注的重點不同,本港市民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關注主題,則更集中在希望了解「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具體發展策略,以及未來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房屋供應的問題。

為何內地與香港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期望存在這些差異?筆者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分析發現,「有一種發展叫政府自己想發展」,以及兩地人均GDP差異較大,很可能是造成兩地大反差的主要原因。

雖然經濟增長創造就業,避免衰退,已成為世界各國衡量進步的普世價值,被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政府之內的多個政府當作績效標桿,但是越來越多香港市民也發現到,經濟快速發展,未必能帶來普遍的富足。英國有研究機構在大量分析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數據後指出,當一個地區的人均收入增加到1.5萬美元或以上之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人均壽命增長、教育參與率以及各種富足感指標就不顯著增長。

例如,在美國,自1950年以來實際平均國民所得增長了3倍,但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其比例幾乎毫無增長,1970年代中期開始還反而減少了。再從一個反例來看,日本雖然經濟已經迷失超過廿年,期間更遭遇亞洲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環球金融風暴等的衝擊,但日本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幾十年來也沒有什麽下滑的情況,而且,現今日本民眾平均壽命的上升速度,卻比前20年任何時間來得快。

眾多調查也都顯示,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只是進入了少數人的口袋,造成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更多的民眾的生活愈加困苦,經濟增長的假象只富足了富人。

所以,與內地多數城市不同,在貧富差距特別顯著、且人均GDP已經超過4.6萬美元的香港,不少市民認為香港就業率較高,福利保障也相對完善,即使經濟增速不高,民眾仍然可安居樂業。市民對各種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規劃則持謹慎態度,關注是否真正令自己得益,還是可能擾亂原本寧靜的生活。數據顯示,香港市民的對「香港北部都會區」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可以增加土地供應、房屋供應,以解決市民上車難、無瓦遮頭的問題。

而且,通過人工智能情緒分析模型還發現到,不少市民希望「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能夠更加節約、平衡,並且優先解決房屋問題,產業發展則可稍後再推動。因為雖然「香港北部都會區」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尚未開發,但土地資源對香港十分有限及珍貴,如果快速大面積開發這些土地,而不是節約、審慎,則有可能令未來土地資源出現短缺,未來一代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用以發展。

通過大數據分析社交媒體還發現,關注「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全球網民以男性居多,女性只佔41%。然而香港本地則情況相反,女性市民關注「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比例高達66%,這也從另一角度反映出市民們的要求——家庭中的女性更關注房屋問題,希望有一個溫馨的家,希望為下一代留下足夠資源和空間。

香港市民這樣的認知,更接近節約(Frugality)這個單詞的來源。與許多人的猜測不同,這個詞的起源完全與困難、艱辛等意思無關,而是拉丁文中的果實。英語和拉丁語系的Frugal(節約)一字,從拉丁文的「Frugi」衍生而來,由「Frux」(結成果實)間接受格形成無語尾變化的形容詞,而且常常和「Bonae」(好處)合並使用,構成達到或為了好結果的含義,意指節製可以令社會達至長期的繁茂興盛。

但平心而論,若然將「香港北部都會區」大部分土地發展成為住宅區,未免有些可惜,而且,也無助於解決市民原區就業乃至香港社會其它深層次問題。那麼,如何既能滿足市民希望有一個溫馨的家,希望為下一代留下更多資源和空間的訴求,又能與政府推動經濟、產業發展的需求互相結合,將「政府想發展」,轉化為「政府、市民都想發展」,未來極考驗新一任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團隊的規劃能力和施政智慧。

三、對「北部都會區」的關注不升反降

與此同時,雖然香港政府官員時常暢談「香港北部都會區」前景,但香港市民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關注卻是不升反降,具體如下圖所示。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作為概念性策略規劃,香港特區政府仍需「細化」有關工作,並進行詳細研究。相關研究已進行公開招標工作,需時36個月內完成,而建設周期則需要10年以上!這令不少市民感慨「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故此,新一任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團隊下一步還要加強的工作,是要盡快推出「香港北部都會區」具體發展策略,以此激發香港市民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熱情。

這也顯示,新一任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團隊若要加快推動「香港北部都會區」,具體發展策略要盡快出台、需要更加參考外界的提議。對於該區發展,不少內地和香港的專家學者、立法會議員已提出不少建議,筆者挖掘了從2021年10月6日至2022年5月20日期間與「香港北部都會區」相關的逾6000篇中英文新聞報道中,對「香港北部都會區」公開發聲最多的前15名專家學者、立法會議員分別為:劉國勳、淩嘉勤、梁海明、洪為民、黃錦輝、周文港、方舟、郭萬達(深圳)、陳廣漢(廣州)、張玉閣(深圳)、陳月明、黃元山、孫東、張欣宇、何濼生。

在這些專家學者、立法會議員中,只有洪為民、黃錦輝、孫東等少數幾個具有創新科技相關學科背景。因此,上述15名人士對於「香港北部都會區」提及最多的10個產業發展建議,並非此前部分外界所提倡的「南金融、北創科」概念,而是建議應繼續發展香港傳統、優勢產業,如此才能滿足「香港北部都會區」要提供65萬個就業職位的設想,具體如下圖所示。

因此,若然中央有關機構、新一屆特區政府要推動「香港北部都會區」更多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或應考慮推動、吸引更多與創新科技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參與到「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研究工作之中。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聚焦於粤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宏觀經濟等領域研究。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職機構及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