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梁海明|香港發展北部都會區無需深圳參與?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香港候任特首李家超先生的政綱中,將開發北部都會區,激活本港未來發展新引擎列為一大要點。雖然各項具體措施尚未出台,但新人事、新作風下,令外界好奇與北部都會區一河之隔的深圳,會否參與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建設,抑或新一屆特區政府一如既往,仍抱持「自掃門前雪」的態度,並未考慮過同深圳加強合作。

來稿作者:梁海明

筆者整理數據發現,從今年4月6日李家超先生宣佈參加特首選舉,到5月6日一個月期間,本港媒體中有超過4355篇新聞報道、文章提及北部都會區,但同一時期同時涉及北部都會區和深圳的新聞報道、文章卻只有17篇。數據顯示出,本港各界或許忽略了深圳在北部都會區發展中的關聯度乃至作用。打開地圖,可見本港和深圳有羅湖、福田、落馬洲等7個口岸相連,而且這些口岸的香港區域均在北部都會區範圍內。

深港口岸經濟帶不容忽視

忽略深圳,或許是本港的一種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過往歷屆特區政府制定發展規劃,都較少考慮周邊城市因素,若然需要周邊城市協助、政策優惠乃至讓利,港府以往做法通常是先向中央政府陳情,再由中央政府下達行政命令要廣東省政府給予香港支持。久而久之,有事找中央政府,而非先找周邊城市商量,已成為香港的慣性動作。自然,亦引發周邊城市的一些不滿和怨言,最後在政策的落實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不順暢情況,亦即是「大門開,小門關」。

但是,「今時今日咁嘅態度,唔夠㗎」!深圳早已非吳下阿蒙。從數字上看,深圳2021年的GDP不但多於香港,更甚至已超過170個國家和組織,位居全球第十、亞洲第四、中國第三。從作用上看,深圳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國的核心城市,更是國家內外循環的重要樞紐,和經濟發展主要引擎之一(深圳GDP佔全國的約2.7%,本港佔2.1%)。顯示作為改革開放的深化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深圳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在全國的作用亦愈趨重要。

況且,雖然本港忽略了深圳在北部都會區發展中的關聯度、作用,但中央政府、廣東省、深圳市政府均甚為重視位於北部都會區範圍內、涉及港深邊界的7個陸路口岸區域的發展情況,將其規劃成為「深港口岸經濟帶」,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間,並協助香港各產業通過「深港口岸經濟帶」進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造香港經濟未來發展新引擎,也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行新探索。

「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2020年已被納入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的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作,且還被列入廣東省、深圳市「十四五」規劃。深圳市政府也正在加快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與本港有7個陸路口岸相聯的深圳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政府等,也已出台或正出台「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規劃,作為深港合作的重大平台,「深港口岸經濟帶」將有望成為港版「前海」,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廣東省和深圳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不但勢在必行,且「深港口岸經濟帶」的深圳區域已高樓林立、發展迅速,但本港區域卻是雜草叢生。此對香港未來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團隊而言,本港北部都會區要追上是深圳的發展速度,不但有必要參考和借鑒深圳的發展經驗,也需要考慮與深圳合作共同開發。因此,香港與其被動參與「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不如化被動為主動,邀請廣東省、深圳市參與北部都會區中的香港區域規劃工作,大家有商有量,共同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發揮協同效應。

港深合作企業多上市

要令港深在北部都會區發展中達至共贏,還需要挖掘出雙方合作成功率較高、雙方均有意願合作的產業。筆者及研究團隊此前曾負責中央部委一個涉及港深合作的相關研究項目,進行港深產業合作成功、失敗的案例分析。

我們將過去41年在深圳開辦的深港合資公司成功上市簡單定義為合作成功,將在深圳的港深合資公司出現欠薪乃至破產情況簡單定義為合作失敗。通過人工智能程序,並結合《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0)》的內容,搜索過去41年在深圳的港深合資公司的發展情況,挖掘出現有32間港深合資公司在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及紐約交易所成功上市,以及這32間港深合資上市公司所屬的產業。通過分析可發現成功上市的前十大產業分別為:電子組件、電子信息、房地產、工程建設、專用設備、醫療製造、輸送電器、家庭電器及用品、軟件服務、交通運輸物流。

由此可見,深港在高端製造業、科技創新產業、交通運輸、物流這些領域進行合作,獲得成功的機率更高,具體如下圖所示。

在上述領域的分析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對深港兩地具體產業進行分析。首先通過人工智能程序對中國內地、香港的所有報章、雜誌、通訊社、政府公告、新聞網站、社交媒體等進行搜索,挖掘出從1997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這24年之間,所有與「深港合作」、 「港深合作」相關內容的信息共14,578條。

下一步,則是通過與「深港合作」、 「港深合作」產業合作相關的高頻共有詞、高頻獨有詞的提取方法,和通過非監督機器學習技術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Model(隱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的關鍵詞提取方法相結合,分析上述14,578條信息,從而得出過去24年與「深港合作」、 「港深合作」的具體合作領域、產業相關的關鍵詞,具體如下圖所示。

可見,在過去24年,最多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建議和談及的港深合作前10個具體領域或產業分別為:前海、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消費、金融、醫療、國際科技科技創新中心、落馬洲河套地區、「一帶一路」和教育。

港深發展與十四五規劃配合

為查驗上述領域、產業是否符合國家政策、順應國家、國際發展潮流和香港、深圳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這些領域和產業與國家、地方政策作進一步對照分析。用於對照分析的內容包括:深港兩地過去41年重點合作領域、產業及相關內容;歷年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內容、深港合作會議內容;中央、廣東和深圳三級政府的「十四五」規劃、「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等的政策方向;各界曾提出建議的產業內容。

分析結果中,相似度均高達0.98或以上,顯示上述建議的10大產業,與深港兩地過去41年重點合作領域、產業的方向及相關內容,以及中央、廣東和深圳三級政府的「十四五」規劃、政府工作報告,及歷任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等的政策方向,歷年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內容、深港合作會議內容,吻合度相當高,符合國家和地方政策。最終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與此同時,我們亦對內地和本港各界市民的社交媒體內容進行了文本情緒分析(Sentiment Analysis),以此觀察他們對深港合作相關產業的傾向和態度。基於情緒分析的結果,發現中國內地和香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對深港合作的態度,有超過91%的人士表示中立,約3%的市民對合作前景表示樂觀,但也有約5%的市民對合作前景表示悲觀。

內地熱、香港冷

我們發現,總體的情緒分析呈現出「內地熱、香港冷」的特徵。針對本港方面,部分市民對深港合作態度較「冷」原因,我們再進一步用人工智能模型具體分析,發現主要涉及以下5個原因:憂慮未能惠及普通民眾;憂慮未能解決就業問題;憂慮北部都會區距離市區太遠、交通不便;憂慮未來若開放沙頭角禁區,可能會令更多不必要的人流和貨流進入邊境禁區,增加保安風險(例如涉及一些嚴重走私案件,或偷運槍械案件,為深港兩地執法人員構成高風險);過於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擔憂香港會失去特色,變成普通的內地城市。

研究同時發現,內地各界人士對深港合作也存在部分悲觀情緒,主要集中在:深圳可能會對香港讓利太多,損壞深圳本地利益;香港此前擬在新界沙嶺建「超級殯葬城」(對岸是深圳羅湖商業區),雖然後來已撤銷,但已顯示香港較少考慮深圳利益,這將為港深合作帶來阻力。

上述分析可見,對於香港未來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團隊而言,若然未有邀請深圳參與北部都會區中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規劃,香港將錯失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甚至可能會缺席國家新的發展戰略。但若然邀請深圳參與,則必須深入考慮港深需要在哪些領域合作才能「一加一大於二」,以及爭取到大部分市民的支持、各持份者參與等的難題,要取得突破亦並不容易。

但筆者相信,隨上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佈,本港更有需要進一步增強與深圳的合作,尤其是要增強港深在北部都會區的合作,並以此起到「擴散效應」的作用。在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城市之間的人才、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產要素的跨地區流動和對接將更加通暢,各類人才、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更可通過北部都會區向大灣區其它的城市擴散、輻射。

香港若能推動此類互惠互利、逐漸上升的良性循環,從而推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發展,促進區域內各類要素流通更加便利,將北部都會區構建成為「現代流通經濟圈」、「世界級新經濟區域」,不僅能成為本港經濟發展新引擎,亦能通過深港在北部都會區的合作,探索出推動「統一大市場」的有益經驗,並推廣至全國各地,以此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聚焦於粤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宏觀經濟等領域研究。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職機構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