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政府深陷財困 依賴旅遊不如經濟轉型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日本6月10日進一步恢復國際旅遊,並增加到訪旅客的上限。但近日,日本旅遊觀光勝地之一的京都卻宣布當地23個公共設施,包括著名景點二條城等重要文化財產,都將自6月1日起提高門票收費。當地新聞引述資訊指,京都市政府本年度計劃對138個公共設施加價,預料可增加5.4億日圓收入。

疫情前,日本旅遊業發展火熱,京都更是遊客「成災」,引起了當地市民的不滿。不過自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後,日本便停止了所有國際遊客以旅遊目的到訪日本,遊客「成災」的景象不再復見,但同時卻對當地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京都人必須面對現實

在2019年及之前,到訪京都遊旅的遊客每年都多於1000萬人次,而且每年都以雙位百份數增長,但2020年卻大跌至僅45萬人次,只剩下原來不到半成。京都人過往一直抱怨遊客太多破壞了當地寧靜的生活,也使公共設施及交通等變得異常擠塞。新冠疫情後,有京都當地人慶祝少了很多旅客,終於可以找回「從前的京都」,不過旅遊業收入大幅下滑也深深打擊了京都的財政。

在2019年及之前,到訪京都遊旅的遊客每年都多於1000萬人次。(视觉中国)

人少了固然對市民有很多好處,但卻不見得可以持之以恆。旅遊業雖然帶來不便,但也帶來了不少好處。旅遊業佔京都市GDP的14%,為日本整體平均的大約三倍,當中還未計及由旅遊所帶來的附帶經濟效益。可以說,整個京都的財政有一大部分都由旅遊業所拉動。這也令京都市可以支撐起比日本其他地區要好的福利制度,包括了較高的敬老福利以及育幼設施等公共服務都要比全國標準為高。這大筆的支出自然是依賴旅遊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及稅收。

因此,旅遊業幾乎停頓對京都的財政自然帶來重大打擊。早在去年,京都已陷入快將破產的財務危機,市長門川大作曾表示按這個情況下去京都將於10年內破產。現時日本開始逐步回復國際旅遊,京都便急於調高收費,可見京都相當期望旅遊復甦能緩解經濟壓力。但這亦即是說,京都人必須面對現實,如果要維持他們的基本生活水準,當地並沒有多少收緊旅遊業的空間。

過度依賴旅遊業

當然,這並非說京都只能繼續依賴旅遊業,不過解決問題必須有合乎現實的方法,只在一旁鼓吹當地人與外地遊客的矛盾並不能解決問題。有一些意見或學者試圖解釋,旅遊業帶來的收入主要惠及大企業,對一般民眾沒有太多幫助。但這種解釋只是將問題轉化為企業與民眾的矛盾,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日本大企業的稅率高達3成以上,如果說錢都流入了大企業,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成為了稅收,而稅收正是支撐起整個京都市政府支出的關鍵。

旅遊業佔京都市GDP的14%,為日本整體平均的大約三倍,當中還未計及由旅遊所帶來的附帶經濟效益。

正如上所述,旅遊業單是直接所得已佔京都GDP的14%,其附加價值更加巨大。這說明了當下造成這種情況的核心是,京都過去多年過於依賴旅遊業所致。因此,如果不想繼續遊客「成災」,又或是想防範像新冠疫情這種不得不封關的情況,京都便得將精力放於發展其他產業,創造更多經濟機會作為平衡。

香港與京東的情況其實何嘗不是一樣?香港依賴旅遊的程度雖然不及京都,但旅遊業在2019年前也為香港帶來不少經濟效益,旅遊業戛然而止對香港也帶來了沉重的經濟打擊。但同時,過多的旅客也為香港帶來了重要民生問題,深化了陸港兩地的矛盾。然而,2019年及以往反對內地旅客的行動,並沒有基於現實出發的框架,更像是單純在發洩不滿。疫情似乎漸漸復甦,將來要平均旅遊的經濟效益與民生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深化多元化經濟改革,減少依賴旅遊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