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非國際水域 更非戰爭之地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內地近日有關於「台灣海峽並非國際水域」的立場,再次引起國際對兩岸緊張關係的關注。彭博社周日(12日)引述美國政府知情人士稱,中國官員多次透過不同層級向美國政府表達反對「台灣海峽為國際水域」的講法。中國外交部翌日回應時強調台灣海峽非國際水域,中國對其享有主權及管轄權。周二(14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Ned Price)則以電郵回覆路透社,指美國將在國際法保障下於海峽自由航行及飛行。

很多人將近來中美的台海爭論解讀為北京將收緊台海政策,甚至認為內地打算封鎖台灣海峽,為戰爭作準備。這顯然是因為不熟悉海洋法而作出的過份解讀,中方的台海立場其實一貫如此,而且中國強調對台灣海峽的主權也與美國的繼續航行沒有矛盾。

中國不承認美國的「國際水域」

首先,中國一直以來只承認聯合國認可的公約,不承認美國的「國際水域」概念並非新鮮事。根據聯合國的《海洋法公約》及《公海公約》,臨海國家的領海基線內稱為「內水」(internal waters),其外12海里為「領海」(territorial waters),再外12海里為「毗鄰區」(contiguous zone),而從領海基線外一直200海里則為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篇稱EEZ),在此之外才是「公海」(High Seas)。

台灣海峽最寬處才約220海里,從兩岸算起每邊只延伸110海里,雖然超過了領海的12海里界限,但卻未超過專屬經濟區的範圍,換言之台灣海峽中間並不存在公海。可以說,國際海洋法中沒有美國所稱的「國際水域」概念,而台灣海峽也非海洋法中的「公海」。中國認為其擁有台灣主權,有權不承認台灣海峽為美國所說的「國際水域」。而美國一直將其稱為國際水域,無非在混淆視聽,淡化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以為中方因此將封鎖台灣海峽備戰,更顯然是過份解讀。在海洋法中,只有領海基線內的內水才絕對禁止外國船隻航行,即使是屬於疆域一部分的領海也容許無害通過。而毗鄰區及專屬經濟海域更不屬於疆域的一部分,領有該區的國家雖然獨自享有該海域的經濟權利,例如漁獲、海床資源開發等,但其他國家船隻和飛機仍可通過。台灣海峽最窄處為70海里,扣除兩岸延伸出來的領海中間仍有數十海里不屬於領海範圍,根據國際法美軍艦隻仍然可以繼續通過。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日表示「中國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同時也尊重其他國家在相關海域的合法權利」,可見中國強調台灣海峽並非國際水域的講法只是重申對台的主權,根本沒有阻止美國通過台灣海峽的意思,甚至乎與普賴斯所說美國將繼續在該海域航行也沒有衝突。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6月12日說「中國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同時也尊重其他國家在相關海域的合法權利。」

看似劍拔弩張 中美仍在對話

近年中美關係走向谷底,在台灣問題上更是劍拔弩張。雖然氣氛極差,但雙方亦未有放棄繼續溝通以避免戰爭。例如,中方積極參加了6月10至12日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議雖然是美國宣揚其政策的主場,但防長魏鳳和仍然直接表達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而之前要求與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許其亮對話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也妥協地與魏鳳和繼續交流。在此不久後的周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又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盧森堡舉行會面討論兩國關係,這已是兩人第四次會面。

中國防長魏鳳和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新加坡會面。

從表面看,這些會面只是中美雙方在各陳己見,未有什麼重要共識,但對話本身已具外交意義,是避免意外擦槍走火的最好方法。其實以中美的規模,經濟及軍事能力而言,雙方都明白一旦開戰將沒有贏家。而對於我們這些旁觀者而言,就更加應該冷靜地了解中美關係的變法,不應過度附和,尤其不應該鼓吹以戰爭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