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懸壺走入熱廚房 盧寵茂要治好香港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候任特首李家超的管治團隊在周日(19日)揭盅,由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擔任架構重組後的醫務衞生局局長。他在會見傳媒時被問及會否因應新冠疫情回升而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甚至全民強制檢測,只要回應要留待跨部門研究和數據行事,欠缺他年初時在官場外時要求政府「短痛避免長痛」的決斷力。新政府一天交不出抗疫新篇章,只會錯失今夏放寬社交限制的時機,繼續拖延落實更根本的醫療制度改革。

盧寵茂在香港行醫和執教大學醫科多年,是肝臟移植的權威,又在2016年底擔任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熟悉兩地醫療制度。他是惹火人物,過往就抗疫和其他社會事務的言論出位,例如在今年3月疫情高峰時狠批政府反應慢,應仿效深圳在疫情初起時便推全民檢測以「短痛避免長痛」,與病毒共存「只會帶病人到黃泉」。他獲任命當官,各界期望他把經驗和見解在官職實踐出來。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的盧寵茂曾提倡讓港人輪候內地器官,他指港深醫院將來可成港人移植的集中地。(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疫情回升 新政府要出招

他在周日會見傳媒擲地有聲交代要履行三大使命,即循證抗疫,優化本地醫療和推動大灣區醫療創新和融合。這三大使命無甚異議,關鍵是如何執行。以抗疫為例,他稱要「以科學有效而又精準的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成效」。

現時每天新冠新確診人數在本月初起由200多宗低位反彈至過千,衞生防護中心亦估計確診數字持續上升,但盧寵茂沒有再評論現屆政府措施,也避談有否參與防疫交接安排,只說要取得多些數據作分析,跨部門決策。對於全民檢測,他認為涉及很大資源,要在疫情剛開始或受控制後推行。套用他的思維方式,過往半個月就是疫情剛開始之時,應是大規模檢測的時機。如果全民檢測不達致科學而精準防控,代價高,那又應該用什麼方式?

也許他顧慮到表達立場會惹起商界民間對調整社交限制的任何猜想,或者未與管治團隊同僚取得共識,故慎言為上。但無論如何,他和新政府在上任後也得要向市民交代抗疫新篇章。任由疫情繼續轉差甚至再爆發,一來增添醫療壓力,二來再次拖延通關等市民生活復常進度,三來拖延執行各項醫療衞生改革,基層醫療便是一項。

既倡病有良醫 改革基層醫療要快

本屆政府在年初仍稱會在任期完結前發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但日前特首林鄭月娥承認兩年半疫情打亂陣腳,未能如期完成藍圖。

林鄭月娥、陳肇始主持「地區康健中心——基層醫療健康新里程」典禮。(余俊亮攝)

基層醫療在整個醫療制度相當重要,目標是預防慢性疾病,及早識別有慢性病病人,以及減低慢性病病人因併發症而入院的機會,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第五波疫情暴露了基層醫療不彰的後果,慢性病患者易受感染和患重症,加上社區公私型診所沒有替醫院分流,地區康健中心也沒有應急,令治療壓力全部積在公立醫院。陳肇始早前受訪時亦坦言,若社會繼續「輕預防、重治療」,面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普及,再多醫院及醫護人員亦難以應付。

其實,政府拖延基層醫療發展也不只因為疫情,還因為沒有善用措施。當局早在2010年已經推動基層醫療,但過去十年以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先後落實了醫療券、公私營診症協作、地區康健中心,但成效有限。慢性病患者仍然依靠公立醫院專科門診,長者多用醫療券於診症而少用於檢查和預防用途,濫用情況亦不鮮,而中醫藥和社區藥劑師亦長期在基層醫療的邊緣位置。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在近日的網誌闡述藍圖框架,正視了上述問題,惟具體建議就要新政府要花時間考慮。

正如候任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稱要用盡所有方法建屋,「快得一個月、兩個月也應該爭取」,包括基層醫療的醫療改革又何嘗非「應早盡早」?盧寵茂提倡要優化醫療,令市民病有良醫,前提是前線醫護和領導層能騰出時間參與改革。說到底,控疫仍然是醫務衞生局以至整個政府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