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與國家關係的高度概括,更是對香港未來發展和繁榮的殷切期望。在我理解,這句話說得很明白,也很到位。

來稿作者:周海平

很明白是: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香港對國家的貢獻和作用毋庸置疑的,是不可替代的;任何時候,香港就是香港,她的社會地位,是其他城市不可比的,國家對香港永遠是特別對待,特別關心和厚愛的。

很到位是:國家的崛起和強大,離不開香港持續的發展和繁榮,國家樂見香港成為港澳大灣區的領頭羊,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做出表率,為「一國兩制」闖出新路子。讓國家有面子,復興有希望,香港更繁榮,沒有人不希望這樣的局面。

如果再深一層次理解習近平主席的這個講話,我認為,「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應該是分兩步走的。走好第一步,才有可能走好「第二步」,第一步是做出表率,第二步是完成夙願。然而,要走好這兩步,絕非一件容易的事。總得來說,「一國兩制」是綱,「法治和自由」是目,綱舉才能目張,其實,這也是香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當前,面對複雜的世界形勢,香港只要審時度勢,繼續發揮已有的優勢,揚長闢短,幹成幾件令人折服的世界性示範大事,走好第一步,香港的「一國兩制」,自然不會動搖,不會變形,不會走樣,香港的第二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黃柳權上周以視像致辭,指中央在香港回歸二十五年來,堅定不移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羅君豪攝)

「一國兩制」要由下而上推廣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食」。我以為,未來五年,我們需要下大力氣,把第一步的事做快,做到位,做成功,為第二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即以下三項重要工作: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憲法》和《基本法》框架下香港「一國兩制」模式的公開宣傳和推廣,通過印發官方小冊子(包括電子圖書手冊),通過互聯網多種傳播方式,堂而皇之向居民詳細介紹「一國兩制」模式的從屬關係和實踐意義,可操作性,做到全民老少、婦孺皆知才行。

都說香港的「一國兩制」模式,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探索,西方發達國家都沒有做過這種複雜的嘗試,有些事情不夠完善,不夠細化,也是正常的;邊做,邊協商,邊完善,也是可以理解的。遇到棘手難題,通過人大釋法,領導人講話,或是名人寫文章,有權威性,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卻是至上而下的方式。如果要擴大對居民的宣傳力度,尤其是絕大多數年輕人,至上而下的傳播效果未必是最好的。

如果改一下推廣方式,由下而上,在全民中大力推廣《憲法》和《基本法》,通過一些目前行之有效的社交傳播方式,使之「一國兩制」在香港人心目中爛熟於心,並化作愛國愛港的具體行動,豈不是一件大的好事。

老實說,回歸25年來,香港人對《基本法》知道的多,可能對《憲法》以及「一國兩制」模式知道的少,這當然是有問題的。也許我們的推廣力度不夠,也許推廣形式需要改進。總之,主權範圍內的事,應該大張旗鼓旗幟鮮明傳播才好。

要讓全港市民清晰地明白:所謂「一國兩制」,「一國」為先,是國之大器,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這是基本前提;「兩制」為後,是契約保障,香港永遠實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這是一種承諾。按照這個基本原則廣而告之,香港的「一國兩制」的管治模式,怎麼可能不行穩致遠,一定可以做到的。

凡事融入本土文化,傳播效果是最好的。我記得,前兩年香港電視有一檔很有人氣的節目《講清講楚》,好多事情都拿來辯論,有時甚至辯出火藥味,但最終都有了共識。其實,「一國兩制」是全體香港人的大事,也是可以拿來辯一辯的。「凡事越辯越明」,氣順了,理明了,心齊了,社會共識便自然有了。

一直以來,香港的情況就比較複雜,社會的多元化,也是長期形成的,並非回歸以後的產物。香港人對法治和自由生活的訴求,早已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社會都是認可的。我倒覺得,這和中央政府在尊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同時,強調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是不謀而合的,是推廣和完善「一國兩制」模式的最好的契入點。

我個人認為,香港的未來管治,溫和一定好過強硬。我的理由很簡單:香港的事情是大家庭範圍內的事情。香港已經回歸中國,這是誰也不可否認的基本事實。何況這兩年,中央政府完善了香港的頂層設計和選舉制度,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固若金湯的。

如果採取「達摩克利劍」式的管治,短期看可能促進穩定安靜,長期看卻是弊大於利,對香港特別是創造財富的中產以上的有識之士的打擊是不可逆轉的。到最後,國家或許成為最大的輸家,因為此舉是一種治標;

畢竟,香港是商業的香港,凡事利於國家穩定,利於國家經濟和香港繁榮,利於港人的民生福祉,就是最好的,就是上上籤。其他都是中籤,或下下籤。

倘若採取溫和的因勢利導的管治方式,調動社會不同階層的積極性,怎麼說,都是華人社會一份子,國家的兒子,也許社會局面又是另外一個樣子,國家一定是最大的贏家,這或是治本之道。

所以,未來的香港,採取何種管治模式,值得好好研究,三思而後動。懂得算大賬才是大贏家。

立法會三讀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條例草案。(廖雁雄攝)

二是大刀闊斧改革不適應新時代民生福祉的社會福利政策。

香港的民生福祉歸納起來,無非三件事:一是公屋建設與私家樓供應平衡問題;二是居民勞動的絕對收入問題(經濟學家說平價購買力);三是香港居民的社會保障。

地產經濟、政府收入與勞動回報的難題

先說香港公屋建設與私家樓供應問題。其實,這個矛盾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為何現在如此突出,不外乎三個原因。

一是香港生活成本的確很高,不說一日三餐食飯,單是仔女的教育費用,個人交往,進修,醫療,以及家庭的水電氣等經常性開支,尤其是房租一項,更是壓得抬不起頭來,即便不食不喝,各項開支已經佔據港人收入的一大半,港人買不起私家樓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有銀行按揭,還款壓力還是很大的。就中產而言,現在的就業環境,要想得到一份人工高的好工作,怕是可遇不可求了;

二是政府每年不斷出讓土地賣給地產商,以確保到財政收入穩健增長,這是可以理解的;而建設公屋,不僅沒有財政收入,還要耗費公幣,計提資產折舊,這個賬誰都會算,當然是很矛盾的事。如何平衡政府盈利和改善民生福祉,也是一個很大的政治問題。現實情況是,香港私家樓價格穩中有升,房產銷售行情總體看漲,可見政府在公屋和私家樓土地供應上的價值取向,是再明顯不過,也是無可厚非。畢竟,特區政府要維護香港資產價值積極向好,自然有政府的考量。

三是這些年政府用於特定項目的預算開支壓力巨大,也是頭痛的事情,相信財政司長的理財壓力是非常大的,要當好香港的這個小家的財神爺也是不容易。我是非常讚成韓正副總理說得「萬事開頭難」,有些棘手的事情,總要有個開頭的觀點的。這的確需要特區政府有擔當,有魄力,有視野,敢於衝破阻力,邁出第一步才行。

再說居民絕對勞動收入問題。長期以來,特區政府基於香港發展和繁榮的利益考慮,一直比較顧及僱主的利益,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好多勞資關係的調和,真的需要大的智慧才行的。現實中,很多人詬病香港社會37.5元的最低工時標準太低,完全不能反映真實的香港社會通脹水平,以及普通人的居民收入水平,這是客觀事實,相信政府是明白的。

畢竟,香港是個資訊完全開放,信息不設限的地區,任何反映居民生活的新聞,以及評比,香港人都是知道的,比如歐盟最近將最低人工工時調高到12歐元(120港元左右),英國也達到100港元,台灣也有44港元,再看看香港目前的37.5最低人工工時,是否有點相形見絀。這些真實的數據,都刺激到港人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有些期盼,做些橫向比較,也是無可厚非的。說近一點,這次俄烏戰爭的核心問題,也是國民生活品質反差太大,引發國民觀念的大轉變,最終導致了俄羅斯的緊張的軍事行動。

劏房戶收入大減,百物騰貴,只能節衣縮食。(資料圖片)

政府才是社會的最強大後盾

說到香港的居民收入情況,我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普通家庭,一個勞動力的絕對收入,是不足以支付家庭的各項開支的,如果夫妻雙方不能一起返工勞作,家庭生活是比較拮据的。很多家庭的仔女的學習花費,都要靠政府接濟才行。即使收入高的人群,買了私家樓,還是一座很大的山,還款的壓力是巨大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夫妻鬧矛盾、甚至搞到分裂,多半都是收入太少和生活壓力帶來的問題,所謂「貧窮夫妻百事哀」是有道理的。對提高居民絕對收入的期盼,我相信是絕大多數港人的共同心願。

說句大實話,要提升港人的生活幸福感和對國家的歸宿感,歸根結底還在於特區政府轉變管治導向,對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解決貧富差距有些折中的安排,政府應該把相當的精力,放到降低香港社會的基尼系數,努力平衡公共財富、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和轉移方面,或作為管治的一個重要訴求,我相信特區政府是有能力做到的。「共同富裕」並非社會主義獨有的東西,資本主義也有基本公平的概念,這和平均主義是完全兩碼事。

如果我們的政府能夠通過適度的行政干預,統籌規劃現有的財政開支計劃,進一步平衡好社會公共財富和公共資源,有效管理自由市場和大眾購買力的關係,適度兼顧普通港人的物質利益,通過政府有形的手,大幅提升勞動力價格,提高居民絕對收入水平,香港人的幸福感和歸宿感,相信很快建立起來的。

我一直認為,當今的社會,政府和僱主永遠是社會的強勢力量,普通人則是弱勢群體。任何事情,政府是有能力做到的,其他人即便有錢也不一定能夠做到。所以我們說,香港好,首先應該體現在香港居民好,香港居民好,體現在居民的絕對收入高,家庭幸福,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有充足的就業環境,生活有保障,財產和人身安全有保障,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居民日子好過,這是最起碼的香港好。

縱然再好的發展規劃,再好的宏偉藍圖,再好的行動計劃,檢驗這個地區生活品質唯一的標準,是你的落腳點是否體現在港人的民生福祉上,而提高居民的絕對收入,又是提振民生福祉最實在的舉措,是最根本的目標。說到底,香港是個生活的地方,居民有更多的閒錢,花在旅遊、教育、改善居住條件以及娛樂和養生方面,才可稱作是真正的好日子的。

社會保障未能滿足市民需求

最後說下香港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老實說,香港居民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在亞洲地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一直以來,社會化服務也有很好的口碑,有相當的基礎和條件的。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今天的世界,全球國民都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是大趨勢,這從各國貨幣這些年不斷大放水可以看得真切。對比歐盟(特別是北歐國家)以及加拿大美國,香港的社會保障以及社會化服務,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至少社會保障方面不能適應居民對高品質的生活要求,也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政府提供的房租補貼,綜援金,關愛基金,失業救助金;還有老人的長生金,老人醫療卷等等,看似項目不少,到處都在派錢,但幫扶額度是不到位的。我相信政府對此十分清楚,也許政府每年預算都在遞增,卻總是有不夠用的支付壓力。

就說港人意見最大的失業救助的「手停口停」問題。很多時候,到了需要救助的時候,政府卻不能提供到位的支持,多半都要打折扣,有些困難去到民間機構解決,這都是好尷尬的事情,也許政府有自己的通盤考慮,但市民的抱怨還是要面對才行。

說到底,香港的好多民生問題,都是市民收入不足以支付家用開支的問題。你說租房、申請公屋也好,返工搵錢養家糊口也罷,亦或是不少市民因為收入太少,搞到有病沒錢看醫生,最終拖至大病後,要靠社會捐助的事情也時長發生。一句話,普通居民入不敷出,都反映出居民對香港社會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的深度擔憂。

我不知特區政府目前財政盈餘家底是否足夠殷實,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其實,可以下大決心,建立一個政府兜底的足以覆蓋全港的《全民養老保障制度基金》,把原有的強積金和年金制度,一併納入《全民養老保障制度基金》中,可能是一件抓住主要矛盾的一勞永逸的大好事。

眼下,香港社會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保障的支付壓力自然是越來越大,加大社會保障預算的投入力度,也是需要特區政府有足夠的財政盈餘,這是肯定的。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想法,沒有錢也是白搭。學會發掘新的利潤藍海;控股一些有巨大賺錢能力的公共事業項目;調整財政收入盈利結構,大幅增加新的產業盈利項目,並努力培育實現這些計劃的有力環境,既做好「一國兩制」的事情,又穩步推進國家賦予的大規劃工作,是未來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句話,香港不管怎麼搞,賺錢還是硬道理。

我就不知香港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對社保的衝擊,政府該如何解決,相信政府有自己的考慮。但老齡化社會建設如何,絕對影響政府的管治口碑,這是肯定的。老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相信政府賺錢不易。但為了普羅大眾港人的幸福感以及對祖國的歸宿感,特區政府應該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了超越回歸前英國管治時期的社會福利水平,以及「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早晚有能力徹底彌補這一塊,完全可以做到的。

林鄭任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宣告全面發展北部都會區,而新田科技城則是重中之重。

大灣區的融合與國際的大格局

這或是特區政府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香港好,國家好」的祝願,真正走好了第一步。走好了第一步,第二步自然就有底氣。我個人認為,「國家好,香港更好」,應該有三個層面的期望:

一是前兩年國家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框架和規劃,香港該如何扮演好資本角色,有效推動規劃進入實操階段,如果大灣區搞起來了,這個蛋糕應該足夠大,香港得到的好處不言而喻。

二是隨著疫情帶來的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中美博弈的現實挑戰,香港該如何在夾縫中求發展,繼續鞏固和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如果香港能站穩腳根,相信對國家的幫助的同時,香港自身也會得到巨大利益,這是毋庸置疑的。

三是香港的未來管治,該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與繁榮經濟中實現有效的平衡,並在「一國兩制」模式和港版國安法的框架下,繼續保持和推動香港經濟高速發展,以及確保香港的原有國際商業地位不變。香港若能處理好這個關係,國家有面子,香港一定有裡子,將得到更多的實惠。

這的確是一個全新的大課題。我想,沒有創新思維,調整心態,放下包袱,特別是拿出膽識和魄力,是完成不了第二步這個艱巨任務的。

香港要結合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

我先說大灣區經濟規劃香港該如何扮演好獨特角色。我認為,所謂香港扮演好角色,就是指香港是否有足夠能力為來港上市企業提供融資規模的獨特角色。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香港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

據資料披露,華爾街(包括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一年的資金吞吐量約在30幾萬億美元的規模,是香港和倫敦交易所加在一起的資金吞吐量的3倍,這是什麼概念?無非兩個原因:一是華爾街的世界熱錢多,資金願意扎堆美國;二是人才濟濟,華爾街的操盤手,有本事幫到上市公司融到他們想要的資金規模。並非只是美元貨幣。相信特區政府應該有準備,未來香港如何具備這兩種本事,基本達到或接近華爾街的融資能耐才行。

否則,滿足不了中資概念股的融資需求,也是一個致命問題,我相信美國舊金山灣區經濟的企業融資,華爾街這幫人,一定可以幫到他們,這是起碼的。香港必須盡早研究市場拓展和人才培育這些問題才是。未來五年,香港能把這件事情搞定已經非常不易,不要說做其他的事情。

再說香港如何夾縫中求發展,繼續保持原有的世界三大中心的獨特地位。我不知道港元與美元長期掛鉤,到底誰吃虧,誰最終佔便宜,我只知道,港元是可以在國際上和美元自由兌換的貨幣,是一種外幣,而人民幣不行。雖然人民幣好用,但港元獨特的緩衝作用,是人民幣不具備的。畢竟,人民幣沒有完全開放,好多操作還需要港元繼續扮演角色。至少,目前要取消港元改用人民幣是不現實的。所以,香港要繼續加大對金融人才的吸納才是最重要的事。

至於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或是物流中心,甚至新增的創科中心,其實,都有賴於特區政府繼續做好兩件事情:一是堅定執行普通法下的自由市場方式,司法獨立及仲裁制度,以及低稅制,二是以政府名義承諾繼續降低交易綜合成本,確保各種生意的交易安全,包括多元化的人才的引進,確保人才在工作、居住和生活上的安全,以及自由進出。這都是特區政府應該通過官方管道,鄭重對世界廣而告之的事情。

無數事實都足以證明:香港是一個資產價值易漲不易跌的寸金寸土的商業旺地。土地資產的價值還是非常值錢的。為何深圳的樓價一漲再漲,答案很簡單:一是土地越來越少,二是比鄰香港,有太多的想象空間(比如隨著大灣區的發展,「一國兩制」管治模式的行政區域的擴大化)。

所以,特區政府應該為資產價值提升提供良好的軟環境,比如房地產,交通,醫療以及教育和研發等,努力平衡好資產上漲與公屋建設的關係,通過資產價值上漲帶來的收益,以及充分利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財富及公共資源,大幅降低基尼係數居高不下的貧富差距,改善民生福祉,增加社會保障和社會化服務,實現社會的基本「共同富裕」政治目標。

這樣做,既保護到經營者的利益,又滿足到民生對高品質生活的願望,是一石兩鳥的好事情。特區政府這樣的發展理念,應該用到未來的新界北都市區,以及「明日大嶼」的規劃和經營當中,老實說,新界北的土地和大嶼山的填海土地絕對是很值錢的。特區政府應有長遠的眼光,以及經營「一國兩制」城市的資產能力。

最後說說香港如何把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和繁榮經濟有機結合起來,重新得到全球大公司和世界生意人的認可,以及各路人才願意留下來繼續為香港的發展和繁榮建功立業的問題。

老實說,香港自2020年6月30日港版國安法落地之後,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政府加大了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從立法會的選舉制度設計,到行政長官的選舉制度改革,都做得很到位,基本沒有死角,方方面面都是固若金湯的。國家在香港的利益,一定是最大的贏家,這是肯定的,境外勢力利用香港從事顛覆國家安全的事情,相信是再也不會發生了。

而特區政府唯一需要做的,可能是大張旗鼓強化宣傳《基本法》對市民的保護作用,以及廣而告之市民:港版國安法只是針對極少數人的行為方式,和顛覆國家安全的事實,採取的法律行動,和市民說話,發表意見甚至出版書籍,都沒有任何關係。說清楚了,大部分人就安定下來,誤會消除了,怨氣也就逐步消失了,香港又將重新出發。

俗話說「解鈴還須係鈴人」,這一關特區政府勇敢邁過去,解開這一癥結,前面就是陽關大道了,以後的管治就容易多了,也必將得到絕大多數港人的擁護和愛戴。

2022年6月19日,候任特首李家超率領新一屆政府司局長,及特首辦主任葉文娟見記者。(張浩維攝)

香港說到底,還是港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沒有人願意離鄉背井去國外生活。留在香港打拼生活,為個人,為香港,為國家,都值得香港人長期付出的。香港居民有很強的韌性,大部分還是很愛國的。都是一個大家庭,凡事內部解決,內部消化,內部溝通,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未來五年是關鍵,政制發展和民生福祉,兩樣能徹底解決一樣,已是很了不起,但必須徹底解決才行,令到750萬港人真正有幸福感,驕傲感,以及對國家的歸宿感。

香港比不得深圳,流動人口多,城市年輕,財政負擔輕,而所有來香港生活的人,便是新香港人,生老病死都在香港了。一句話,香港的社會包袱還是挺重的。而這一切,都有賴於特區政府站在國家利益的全局高度,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脫一身皮,掉一身肉,為國家的「一國兩制」實踐的偉大探索,為香港人的法治和自由,為港人的民生福祉,為實現民族復興計劃,做出有口皆碑,名留千史的貢獻。

作者周海平自2010年起定居香港,曾在電子電器製造企業任職,現為退休人士。現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一國兩制』管治的未來之道」。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