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經濟挑戰並非疫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今年初,新冠變種Omicron在中國內地快速擴散,觸發自兩年多以來最大規模的疫情。而中央為了控制疫情,不惜影響經濟收緊防疫政策,多個重點城市更要封城控疫,當中上海更從3月底起封城長達兩個月以上。而為了挽救因長期疫情防控而陷入困境的經濟,內地政府近數月也積極出台經濟刺激政策,包括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對沖美聯儲的收緊政策,以及出台鼓勵消費的政策等。

內地周四(30日)便公布了6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由於這是上海解封以後首個整月的PMI數據,更受市場所留意,用以評估中國經濟從疫情防控中恢復的情況。結果,6月官方製造業、非製造業及綜合PMI分別為50.2、54.7及54.1,全部都在50榮枯線之上,亦是該數據三個月之後再次轉「正」,反映了刺激經濟的初步成效。

製造業需求仍然疲弱

從PMI上看,上海封城的影響主要集中於非製造業。今年4月,非製造業PMI一度跌至全年最低點的41.9,大幅低於50,製造業PMI雖然也同時下跌,但幅度明顯較小,只跌至47.4。而上海解封後,非製造業PMI的反彈也較大,由4月的41.9反彈至6月的54.7,相差12.8個基點,但製造業PMI同期則只從47.4反彈至50.2,相差只有2.8個基點。

上海自6月正式解封,市場料有助支撐經濟走出低潮。從上海股市表現,一個月內累計急升逾5%,重上近四個月高位,可見市場寄予厚望。(新華社)

從上海的例子看,疫情影響主要在非製造業。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已實施了一系列在疫情中保持製造業生產的措施,一些產業在封城中仍然保持生產。從另一方面看,6月的數據亦反映了,即使疫情影響已有減少,而中央也推出了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政策,製造業仍然相對疲弱。企業調查顯示,6月份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仍高達49.3%,顯示製造業市場需求恢復仍然緩慢。而且製造業21個細分行業PMI中,有9個細分行業PMI較上月下降,8個細分行業PMI低於50,反映製造業的復甦並不平衡,只集中於個別行業。

下半年挑戰仍大

雖然內地不會很快完全解除全部防疫措施,但國務院最近公布的第九版防控方案中亦反映了內地在防控上會有序地開放,而PMI也反映了當下內地疫情防控對經濟的影響大致上已經穩定。也因此,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二(28日)在湖北考察時,便強調了現時的防疫措施最經濟、效果最好,要繼續貫徹好精準防疫,與保經濟之間沒有太大分歧。

經濟復甦最大的障礙似乎是製造業需求疲弱的問題。需求疲弱的原因有可能是國外經濟環境轉弱,也可能是因為內需市場尚未提振。不管如何,這都說明現階段尚未是退出經濟刺激的時候,尤其是國外像美國等先進國家因為加息而引發市場衰退的風險愈來愈大。而要提振內需的最佳方法,始終在於穩定經濟預期、確保就業。這也是為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一(27日)考察時,又再強調應對當下經濟問題要繼續落實各項政策,「以發展促就業、以就業保民生」,控制並降低失業率。中國要做好應對宏觀經濟風險的準備,才能順利穩定波過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