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港特色的防疫與通關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消息指當局考慮下月初推行「紅黃碼」,並把酒店檢疫日期縮短為五天。加上政府日前已暫緩了航班熔斷機制、增加機場檢疫巴士專車服務班次和提供自費前往指定檢疫酒店的計程車服務等,顯示李家超政府積極恢復與海外的人員來往。有政界人士則形容當局已「半放棄」通關內地。

但行政長官李家超早於就任前,已曾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反映港人想盡快與內地通關的期望,並表示上任後會跟內地溝通討論通關安排。到月初首次立法會答問會上,李家超被問及如何帶領香港跟內地和海外通關,亦回應說「我們也要確保我們的衛生安全風險不會為內地的防疫措施添加一些難以處理的安全風險」,故此放寬海外並不必然等如放棄與內地通關,重點在於防疫風險。

通關方面,李家超表示正與內地研究有限度便利措施。(資料圖片)

防疫措施應以數據為準

在外防輸入方面,其實除了不久前解封通關的日本等地外,大部份海外國家均已經渡過上半年的疫情高峰,每日感染個案多數都在穩定下降、沒有出現明顯反彈。反而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最近個案數字,儘管跟前一波疫情高峰存在頗大距離,但其趨勢卻是傾向回升。

另一方面,根據入境事務處的數字,香港過去一個星期即7月19日至7月25日間,入境旅客合計有40,858人,而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同期公佈檢測陽性輸入個案有1,537宗,亦即一周內抵港人士確診比率約為3.76%。有關數字是自5月中持續上升以來首次錄得下跌。綜合兩組數據來看,現在本地討論通關應該算是一個合適的時間點。

然而,許多討論通關安排的意見往往不是建基於前述疫情數據分析,個別聲音甚至有單純想為自己所屬界別爭取便利的嫌疑。尤其一些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將跟內地通關與海外通關二事置於對立面,要麼鐵口直斷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不變必定拖累經濟發展,要麼簡單化地用「共存」、「躺平」概念來理解海外各國疫情發展現況,兩種處理態度都是不盡穩妥。

特首表示無法為「通關」給出時間表,強調對內地與海外「通關」之間不存在孰先孰後之別,但政府內部似乎一直對有關問題欠缺統一立場。

通關內地不會輕言放棄

有政界人士認為特區政府只是在官方層面不願公開承認與海外通關優先於內地,原因可能是基於政治正確而未予言明。但其實所謂通關,並不能簡單看作是否全面恢復到疫情前情況的問題,而無視於箇中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實際需要。社會必須接受出入境檢疫限制難以立刻迎刃而解,就像當下沒有全面「清零」不等同不以「清零」為目標,當下未有全面通關亦不等同非以通關為目標。

再者,推動跟海外通關的進度整體比較面向內地可能為快,實際上卻不代表後者在近月毫無進展。譬如6月底減低大陸入境隔離天數、7月初增加「深圳健康驛站」房間名額與新設「人文關懷通關名額」等。這些措施雖然是由內地一方主導,但來自香港一方的積極爭取無疑亦有助於促成其事。我們若改採守株待兔的態度,或許便不會有這些措施出台。

林鄭月娥年初用「始作俑者」一詞來描述國家「動態清零」防疫政策,我們那時憂慮特首自己都未盡認同或理解的中央政策,若果只囫圇吞棗地放在香港執行,很可能照顧不到香港實況或陸、港差異。香港本身作為實行着「一國兩制」的地區,社會、經濟環境以至人口基數都跟內地無法同日而語,治港者應該做的是在這個空間內探索具香港特色的政策措施,而非只知道擇取大陸或海外其中一方的既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