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要按實況 通關達者為先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即將宣布縮短檢疫日期,而縮短多少天要再作決定。港府在控制新冠疫情的同時恢復人員往來以推動經濟,一水之隔的澳門在本周一(1日)宣布連續九天沒發現社區陽性個案。澳門抗疫策略則與內地有相近之處,以社區面「清零」為目標,但實際操作也不盡相同。三地抗疫路各有特色,但目標也是維護民眾健康。

內地、香港和澳門是少數以外防輸入的策略控疫的地方,由Omicron變異病毒株引發的疫情,三地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穩定下來,當中也用了不同對策。澳門主要透過疫情初期限制市民外出來阻止傳播,以及多輪全民強制核酸檢測來辨識患者,但沒有全民禁足,控疫效果迄今相當顯著,由六月下旬起的疫情,至今只有六人死亡。當地政府在周一宣布九天社會面「清零」,又確認在第十四輪全民核酸檢測結果皆為陰性後,於周二(2日)解除自6月下旬起實施的禁堂食令,惟要求居民進入食肆要出示三天內採樣證明。

長期的嚴格外防輸入政策,被指影響本港的國際地位。(資料圖片/蘇煒然攝)

在內地,省市在疫情爆發之初的限制外出措施較澳門更徹底,再配以多輪全民強制核酸檢測,惟自上海疫情後至今,當地和其他地方仍反覆出現少量個案。相較之下,香港沒有實施全民強制檢測,社區保護屏障靠在市民感染痊癒和大規模接種疫苗後建立,而隨着社交限制放寬加上防護力下降,感染個案持續回升至日均4,000宗,但醫療系統和社會應對能力提高,沒有重回年初的恐慌。

通關對象不分先後

常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內地和港澳顯示控疫措施和目標不是鐵板一塊,而是要與病毒特性、醫療資源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在澳門,醫療資源相對薄弱,控制疫情以避免大量居民染疫比維持經濟活動更要緊。在香港,當下抗疫仍然重要,但回復經濟動力亦愈趨迫切。政府連續兩天公布的統計數據表示經濟不景,6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按年下跌1.2%,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預估數字較上年同期實質下跌1.4%,後者連續兩季收縮,幅度亦較預期差。政府分析經濟轉差是由於季內對外貿易表現疲弱,而今年餘下時間的經濟挑戰重重。要注入活水,離不開逐步恢復通關。

李家超日前接受報章訪問時,談及香港與內地通關。他強調雙方如要達成任何「連繫」,需先建立互信基礎,而基礎不能只顧及自身利益,要讓內地政府覺得「你不會背叛我的利益,這個很重要」。(資料圖片)

政府亦深明此理,李家超日前接受報章採訪時透露通關是「一國兩制」下必須要做的,又說對象沒有先後,與內地和國際通關「都要做的,沒有矛盾,應該全力推動」。

可是,言談之間,特首不諱言與內地討論是困難的,例如指要先建立互信基礎,讓內地政府覺得香港「不會背叛我的利益」,但就具體說到即將縮短入境檢疫日期和落實「紅黃碼」安排。另外,港府亦決定在11月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和復辦國際七人欖球賽。兩者相比,降低國際入境人士防疫限制相信較先達成。

以免檢疫通關為最終目標

縮減酒店檢疫期是重要的,因為可以刺激本地居民外遊意欲和加快酒店房間流轉,而政府亦靠上述兩項大型活動重塑香港的國際形象。不過,兩項活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經濟收益。對於大部分沒有固定本地住宿地點的海外人士來說,酒店和家居檢疫期沒有分別,只有完全取消定點檢疫才有意義。政府尚可以對投資峰會參加者和欖球賽球員閉環管理行程以換取免檢疫,但海外欖球迷若來港觀賽仍然要檢疫,我們難以想像有人願意花七天時間和費用專程來港觀光。過往統計顯示欖球賽一半觀眾為旅客,今年賽事也許只能靠其餘半數的本地人撐場,換來的票務收入有限。

說到底,香港要完全恢復通關才助經濟全面復甦,當中關鍵仍是降低新冠病人的住院和死亡人口。月前醫療專家透露能針對Omicron的疫苗在年底上市,港府正跟藥廠相討。成事的話香港有望提升社區保護屏障,緩解輸入病例的擔憂,即使在冬季時間仍可進一步推展與國際和內地放寬通關的信心,從而挽救疲弱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