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不必撤辣 樓市要軟著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滙豐和渣打銀行周四(18日)上調拆息掛鈎按揭(H按)的鎖息上限,以同業拆息走高及最優惠利率不變的情況而言,H按實際息率由2.5厘升至2.75厘。加上新冠疫情打擊市場氣氛,以及政治局勢引發的移民潮,愈來愈多人擔心樓市下跌,要求政府撤銷「辣招」以作提振。

根據差估署樓價指數,本港樓價在過去四年反覆上落,波幅約莫一成。惟樓價指數在去年9月達到398.1歷史高位後至今反覆向下,而且今年4月、5月及6月的樓價指數皆較三年前為低,意即2019年同期購入單位的市民現在即使過了三年期限,不用繳付額外印花稅(SSD),但出售的話仍須損手離場。而對上一次這樣樓價三年不升的情況已經要數到1998至2003年的樓市低潮,無怪乎社會上開始有人擔心,廿年來只升不跌的香港樓市或者已經轉勢。

樓價指數在2018年7月升至394.8,2019年5月升至396.9,並在2021年9月高見398.1。

撤辣三理由:無用、過時、振經濟

近月要求政府撤銷「辣招」的呼聲眾多,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雖然最惹人關注,但更多聲音其實來自地產商以及地產代理業界。他們的理據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辣招」作用有限,例如有人指出「樓控措施頻頻加辣,仍然無阻樓價升勢」;二是不合時宜,例如有業界反問「原先辣稅出現的原因現今是否一樣」,甚至有人直言「香港樓市目前並不存在投資過熱,『辣招』本就應適時退場」;三是撤辣有利經濟,例如說「市場普遍相信『減辣』有助提振本港樓市,惠及經濟」,以及「加速物業市場疫下回勇且帶動經濟」。

當中部份人針對的是打擊非本地人置業的買家印花稅(BSD)和/或雙倍印花稅(AVD),也有人主張全面檢討「辣招」,例如縮減額外印花稅及放寬雙倍印花稅,「有助增加換樓機會」和市民「喜歡一層樓自住,一層樓收租」。

政府在2010年11月規定兩年內轉售住宅單位者須繳交額外印花稅,2012年10月收緊為三年內。SSD推出後,二手住宅買賣宗數顯著減少,近年涉及SSD的買賣佔比亦跌至不足2%。

有效打擊炒風 投機風險猶在

首先,「無阻樓價升勢」並不能否定「辣招」的成效,因為其可能令升幅放緩,亦即若然沒有推出「辣招」,樓價便會更加高不可攀。其次,以額外印花稅為例,港大教授、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鄒廣榮的一項研究指出,在2010年前多達兩成售出單位的持貨不足兩年,但在2010年及2012年分兩輪引入「辣招」後,持貨不足兩年的交易佔比大幅減至接近零。而比對印花稅統計資料及二手樓交易買賣宗數可知,自2014年至今涉及額外印花税的住宅交易佔整體宗數多數時候都在2%以下。

不少意見認為,額外印花稅只是將出貨日期延後,並不能夠遏抑投機活動。但持貨時間愈長,投機者的資金流動性便愈低,涉及的投資風險亦都愈大,「辣招」無疑增加了投機難度。至於近期樓價回落,連續三個月的指數低於三年之前,誠然令到住宅買賣變得無利可圖。但須注意的是,僅在去年9月樓價指數才創新高,去年底至今年初的指數其實仍較三年前同期高出約莫9%,樓市吸引投機的基本面是否已經消除,目前言之尚早,現階段不應貿然「撤辣」。

自2005年樓市升溫以來,大部份時候樓價指數都在三年內升幅超過20%,惟在2019年後變幅放緩,至2022年4月至6月三年差錄得跌幅。

本地人優先置業 外客未必要雙重稅

至於2012年推出的買家印花稅,雖然同樣有打擊投機炒賣的成份,但原意同時包括了幫助本地市民優先置業,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便說要「優先照顧、回應本地永久居民」。當時一手樓出售數目約莫在每年1.1萬至1.3萬之間,加上居屋尚未復售,住宅單位供不應求的情況嚴重。近年一手樓的推售數目雖然約莫在1.5萬至2萬之間,而居屋推售又從一年4千多個單位增加至約莫9千,但從新樓以及居屋超額認購動輒數十倍的情況來看,住宅單位顯然仍然供不應求。既然如此,優先幫助本地人置業的買家印花稅便有維持的需要。

而2013年推出、2016年「加辣」的雙倍印花稅,按時任特首梁振英的說法,是為了「遏抑投資需求」,「即自己已經有住宅單位,繼續去買住宅單位這個需求」。置業放租當然能夠滿足一些市民的租樓需要,但眾所周知樓價及租金的升幅遠遠跑贏通脹,不少人選擇租樓只是因為缺乏財力「上車」,是不能而非不為。而因為他們只能交租、無法享受投資物業的回報,與有樓人士的財富差距也在擴大。既然目前樓價及租金仍然高昂,自置居所比率亦都偏低,政府自然有必要維持雙倍印花稅以協助無樓市民置業。當然,首置自用的非本地客是否同樣應該獲得豁免於雙倍印花稅,這亦值得政府考慮。

2022年6月的消費物價、樓價、租金指數分別較2002年6月高出52%、429%、112%。

樓價高令市民吃苦 把握時機有序降溫

不少人希望放寬「辣招」以提振樓市,但若然「提振樓市」指的只是令樓價繼續上升,那麼廣大市民只會更難「上車」而非受惠。若說「提振樓市」是要令交投再次活躍,那麼我們仍然要問,當中的交投是滿足市民的真正需要,抑或只是投機行為。縱容投機或許能令地產代理多賺佣金、政府多收稅款,但推高樓價的代價最終只會由市民承受,衍生樓奴、蝸居、劏房等問題,社會整體得不償失。

歸根結柢,本港樓價及租金在過去廿年分別上升429%和112%,遠超物價通脹的52%,並產生了樓市只升不跌的錯誤預期。在現今的「撤辣」呼聲中,我們反而應該慶幸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在過去打擊了投機及投資行為,減低了樓市的泡沫化速度,因而更有能力面對現在的經濟及金融風險。

美國聯儲局的急劇加息固然可能衝擊本港樓市,但聯儲會點陣圖顯示的2023年預期仍只是接近3.8厘,而且美國2005至2006年以及2018年的加息期間,香港樓價只是平穩發展以及回調不足一成。當然,目前除了加息以外還有其他不利因素,坊間對樓市如1997至1998年間般崩盤的憂慮,也是可以理解。但避免樓市崩盤,我們需要的是軟著陸,而現在正是時候有序地令樓價達至合理水平。貿然放寬「辣招」以「提振樓市」,反而容易令本已泡沫化的樓市進一步風險加大,最終只是推後而非消弭危機,決策者不得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