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2|「辣招」不用撤 差餉要改革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發表在即,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2月20日)於網誌提到,現時疫情來勢凶猛、再度打壓本地經濟,與諮詢初期開始復蘇的情況相距甚遠,因此需要一邊配備充足資源、全力抗擊疫情,一邊也盡力為市民和中小企紓困,同時又得部署中長期經濟發展,「並確保經濟及金融安全」。

經歷早幾年的政治風波與國際事件後,港府財金官員愈來愈多將「經濟安全」的概念掛在嘴邊。可是內地以至國際經驗都已表明,「經濟安全」跟保障民生與社會公平息息相關。特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相關論述裏,民眾糧食問題、關注房地產市場風險點等都在「經濟安全」的考慮之列,絕不限於「金融安全」。

陳茂波周三(2月23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資料圖片)

富人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陳茂波假若真的想在這份財政預算案做到本地「經濟安全」,那麼就應該首先設法減低普羅市民受到來自疫下百物騰貴與房租加價的衝擊,而非只將注意力聚焦於為企業紓困和應付國際金融走勢。另一方面,他亦需要在本地推動財富和收入再分配的改革,尤其要求富人及大企業承擔更多責任。

無獨有偶,新加坡財政部部長黃循財亦在上星期五(2月18日)發表了當地財政預算案,他的演辭以「共同規劃我們前進的新道路」為題,集中討論如何恢復疫後經濟,明言應該增加政府收入以支持醫療和社會支出,又會建立一個更公平、強靭的稅制,並且提高個人入息稅、物業稅與豪車稅稅率。

回看香港,儘管近年財政預算案都曾表示過要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去年亦稱將會研究「應否引入累進差餉制度及為自住物業提供恆常寬減」,但結果都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唯一例外僅有去年8月稍為上調的股票印花稅稅率。至於適用大部分其他稅種的標準稅率,基本亦從1989年起一直維持15%。

物業賦稅可以局部提高

至於本港最大財富不均,當然是出現在有無物業者之間。政府為壓抑樓市推出一系列「辣招」,包括2010年向短期轉售收取額外印花稅,2012年向非永久居民及公司買入住宅徵收買家印花稅,2013年向非首置或換樓交易開徵雙倍印花稅,到2016年又轉為15%稅率的從價印此稅。然而去年在工商界壓力下非住宅物業已獲撤銷「辣招」,日前更有意見認為住宅單位可以跟從。

相比之下,在印花稅上設有類似於香港「辣招」安排的新加坡,當地物業稅本來便是不論自用、出租或空置均須每年徵收,實得租金收入也需要另外繳納20%的所得稅。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黃循財更提出分兩階段上調物業稅率,當中自住物業的累進稅率由評估租值的4%到16%增加至6%到32%,非自住物業的累進稅率更由10%到20%增加至12%到36%。

為壓抑「炒風」,政府自從2010年11月起,推出多項樓市「辣招」。(資料圖片)

香港差餉徵收率至今依然劃一為評估租值的5%,面向淨租金收入的物業稅稅率亦只有15%,換一角度來看可以說本港樓市政策對投資炒賣其實還是太寬容了。況且稅務局統計指去年「辣稅」單計住宅買賣成交的宗數與稅款仍有上升,可見現時要提上的議程根本不會是坊間某些意見所言撤銷「辣招」,反而可能還得按照同樣原則局部提高其他物業相關稅項。

港府實在無妨考慮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將分級累進制及區分自住與否的架構引入差餉徵收,並且必須保留當中其評估租值最低層階完全免徵的設計,長遠亦要配合其他租管措施限制租金加幅。這樣政府就能在增加財政庫入的同時,避免租住低廉單位的基層市民因其業主轉嫁壓力加租受害,亦不會加重那些為了自住需求置業的市民負擔,進而防止樓市過度熱熾,如此方稱得上有助確保整體「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