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思維要超越「收緊VS不收緊」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周一(29日)新增8488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本地個案佔8252宗。日增個案勢過萬,社會尤其商界擔心政府會再次收緊社交限制,政府日前已要求包括出席八人以上宴會須持快測陰性證明、70歲或以上確診長者若未打第二針須強制入住隔離設施等,未觸及限聚等「辣招」。其實防疫策略走到今天,不應只限制於政府收緊或不收緊,而是如何在不收緊的前提下,官民同時滿足抗疫和維持日常生活。

在過往幾次疫情升浪,政府也以收緊社交距離限制來應對,但代價是市面停擺,失業人口攀升,政府要額外撥出千億公帑紓困,金錢和非金錢成本極之沉重。事實上,在年初大爆發後,本地疫苗接種率推升,醫管局引進口服藥,加上公立醫院早訂資源應急預案,社會應有能力抵禦第五波疫情後浪,理應毋須輕言再收緊社交限制。

既然新冠病毒難有絕跡香港的一天,防疫策略應有所改變,一是減低重症和死亡人口,避免公立醫院崩潰和犧牲非新冠病人服務,二是令內地放心,放寬通關不會為內地造成防疫缺口,除去經濟復甦的最重要關卡。有了這兩個目標,防疫措施就毋須只着眼於收緊社交限制。

疫情持續兩年多,經歷圍封強檢、出入商場要求至少打三針及禁晚巿堂食等措施,令巿民開始出現抗疫疲勞。(資料圖片)

助公院解壓和便利通關 不必然要收緊限聚

由是觀之,政府要求與患者同住的高風險人士到社區隔離設施隔離,是避免他們被感染且患重症;擴大需要快測的對象,是減少其他市民不知不覺中招機會;而要求私院多收公院病人就可為公院分流,三者應對當下的防疫策略大體正確。

但我們也要承認,這三招控疫的成效未必很高,例如私院協助收症就受制於病人轉院安排。醫管局和私院既互相訴說難處同時又互相推諉,例如私院代表說公院病人臨時取消轉院,報載有公院中人批評私院挑客。安排公私院轉院不是易事,但既然三方均有意打好抗疫戰,三方也應解決矛盾,有立法會議員提議私院盡量統一收症準則,方便與公院對接,或者提早把公院病人送到私院,由私院一條龍診症,減低病人奔波,提高控疫成效。

除此之外,政府和社會還有什麼控疫措施,既不收緊社交措施又不躺平?針對上述兩個策略,醫管局要改善公院資源調配,政府要繼續提高長幼接種率,以及與內地對接過境檢測安排。

出席8人以上宴會的食客由8月28日起必須出示快測或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旺角一家酒樓的副經理預計新措施使早午市生意下降一成。(葉泳心攝)

公院解困、谷針、理順與內地通關

針對公院新冠病人眾多,除了私院支援,醫管局應繼續改善公院資源調配,方法之一是加快加開暫託中心,增加接收輕症或無症狀確診長者病人名額,加快病人轉出公院。方法之二是重整公院治療資源,其中港大微生物系助理教授薛達認為,現時新冠病人全被安排在負壓隔離病房,但可能他們並非全部也是嚴重。他建議在非隔離病房劃出病區接收新冠病人,並安裝高效率過濾網機以減少院內傳播,至於需要輔助換氣的新冠病人就留在隔離病房。相信透過此等調動,公院可騰出資源服務其他專科病人。

當然,要加強社會保護屏障,打針仍是不二之選。就一般市民來說,政府應縮短染疫後的疫苗接種寬限。就剛剛開展的幼兒接種服務而言,政府可派員透過幼稚園和幼兒中心,親身或經電話向家長解說幼兒打針之必要,盡力消除家長疑慮,盡快提高幼童接種率。

要談得上社會復常,通關是標竿。現時港人回內地的障礙除了在內地檢疫措施不足,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形容於內地商討逆向隔離的反應正面,但司長亦要留意,另一個陸港澳三地對確認染疫的CT值標準不一,近日就有香港學生到台山市時因此被打回頭。預料特首李家超在本周出訪廣州深圳,若果成事,特首要爭取與內地當局訂出一致的檢疫措施。也許日後出境的檢疫標準會較香港使用的嚴格,但只要程序清晰,相信港人能適應。

疫情縱趨嚴峻,但政府若然再推限制,市民即使打齊三針也感受不到生活帶來足夠好處,只會令抗疫疲勞蔓延。政府經常說要精準控疫,平衡控疫和經濟民生,那就加緊集中堵塞各項防疫漏洞和解除復常障礙。同樣,市民亦要多做幾步,勤做快測,盡早打針,遵守規例,避免政府出動一刀切限聚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