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歧途賠上英鎊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英女王要不是已經去世,她便得看着自己的身家在短短半個月內貶值了一成。英國政府上星期五(23日)公布迷你預算案後,資金「用腳投票」,英磅兌美元創下1.035歷史新低。由於卓慧思政府沒有修正政策的意思,才剛加息的英倫銀行要到兩個月後才再議息,市場普遍預期英鎊將繼續尋底,兌美元跌破一。

英國財政大臣關浩霆星期五宣布,入息稅基本稅率調低1個百份點至19%,取消目前45%的最高稅階,超過15萬鎊年收入人士的稅率因而降至40%,住宅物業印花稅的門檻由12.5萬鎊升至25萬鎊,原定的加稅計劃亦會取消。他預計這次減稅會令庫房到2026至2027年度總共少收450億英鎊,亦即是1972年希思政府減稅以來規模最大。

戴卓爾夫人經濟學:減稅效益終滴漏

這份迷你預算案不應令人感到意外。卓慧思早已矢言要做新一代戴卓爾夫人,自然信奉滴漏經濟。而關浩霆上任第一天便已開除服務多屆政府的財政部常秘,明顯要「雖千萬人吾往矣」地推出激進的減稅方案。按照兩人的說法,這次減稅雖然會大幅增加英國財政赤字及國債,但能夠改善營商環境、吸引生意和投資,最終實現經濟增長。

向來親保守黨的《每日電訊報》更在社論批評外界不懂得經濟,看不明白財相的如意算盤,反問「貧富差距會擴大,但只要整體經濟增長,那又如何?」如此口吻,與當年戴卓爾夫人的如出一轍。1990年戴卓爾夫人在國會面臨不信任動議時,比手勢地說「他們希望差距是這樣,而非這樣,只要差距較小,他們不介意貧者較貧,但這樣無法創造財富與機遇」。歷史證明,戴卓爾夫人雖然推動了經濟增長,卻令貧富差距擴大,影響的更是幾代英國人的生活。

不論是卓慧思、關浩霆抑或保守黨政府的支持者再三游說,市場和社會的反應說明了一切。這是因為英國正面對雙位數的通脹,理論上和事實上富人省下的錢並不會滴漏多少到整體社會,而且英國國債率較希思政府當年的高出不少,難有足夠的信用底氣支撐財赤。雖然英鎊貶值有利貨物出口,但英國的製造業比起半世紀前又已再萎縮一截,貿易逆差在1990年代後期起愈加擴大,英鎊貶值因而勢令進口貨品更加昂貴,加劇通脹,基層尤其首當其衝。

(Bloomberg)

增加支出好過減少收入

若果減稅便能推動經濟增長,那麼事情簡單得多。戴卓爾夫人和列根的經濟政策不但給社會帶來傷害,德國以及北歐國家的經濟成績亦證明,不減稅亦都可以實現增長。推動經濟增長的方法可以很多,例如採取更長的工作時間,但亦可以透過資源分配、引入技術等方法令生產過程更加有效,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而要做到後者,需要的恰恰不是減稅以交給市場自理,而是政府的積極參與,例如改革競爭政策、制定人才和產業政策、促進企業管理。即使同樣帶來財赤,政府應該謹慎地增加支出而非粗糙地減少收入。

中國雖然沒有戴卓爾夫人經濟學,但亦曾經歷大水漫灌的時期,面對產能過剩的問題。及至2015年起中央作出供給側結構改革,積極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有效地挽救了中國經濟。如今英國政府雖欲增加供應,但只得的減稅板斧,滴漏效應恐怕只是一廂情願,好比約翰遜的脫歐願景那樣,終歸鏡花水月。《每日電訊報》社論中的一句「這正是關浩霆希望會發生的」,正好折射出卓慧思政府一廂情願,減稅的賭注卻是英國社會及其經濟。

英女王登基那年,英國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每一英鎊可兌2.8美元;如今英國跌至第八,按走勢看今年內還會被其前殖民地印度超越,英鎊更很可能比起美元還不值錢。大英之風光不再,根本原因不在於英國君主地位不再、殖民地獨立等政治因素,而是其經濟實力大不如前,應付不了時代的挑戰。這對汲汲於國際地位、金融中心的香港,教訓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