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港產片、合拍片 真要分得那麼細?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4月9日舉行,在五部獲提名最佳影片的電影中,只有《點五步》屬「港產片」,其餘均為「合拍片」。在此之先,已有不少論者批評合拍片大行其道、港產片已死云云,惟此說無疑是貶損香港文化,若然我們認為香港文化是瑰寶、有其價值,為何不能藉合拍片將香港文化推而廣之,甚至以香港文化影響內地?

延伸閱讀:【香港電影金像獎】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完整提名名單

+6

固守香港市場 難出產大製作

事實上,隨着香港內地市場此消彼長,香港電影要兼顧內地市場、尋找內地投資者,以獲取更多資金、收入,已是大勢所趨。縱然資金多寡與電影質素無絕對關係,但不容否認的是,資金是拍攝電影不能缺少的一環,其關係到電影工作人員的待遇,也有助提升電影的製作水平。

過去杜琪峯在接受訪問時指出,一部電影若要回本,投資額只能佔票房三成左右,就是說一部投資額達三千萬的電影,票房需達一億。然而,觀乎香港歷年票房,只有五部電影票房逾億,而且五部電影均非港產片,若然電影人只着重香港市場,則難以拍攝大製作。電影人為爭取更多資源,將目光轉移到龐大的內地市場,也是合乎情理。

《毒戰》雖然大部分的取景來自內地,拍出來的效果卻完全像一齣香港電影。

內地資金香港口味 有何不可?

無可否認,在合拍片的制度下,的確出現部分中、港兩地皆不討好的作品,然而,當中亦不乏以內地資金拍出香港口味的佳作。舉例說,2011年上映的《桃姐》就是合拍片,電影講述的是本土味道甚濃的馬姐故事,最終《桃姐》在各大電影節屢獲殊榮,電影主角葉德嫻更憑此作奪得威尼斯影后。

另一顯例,就是杜琪峯的《毒戰》,電影是以天津為背景的公安故事,惟正如不少影評人指出,電影充滿香港味道、保持杜琪峯的一貫風格,更有內地影評人指出,《毒戰》突破了內地的警匪片風格。由此觀之,只要本土故事說得動聽,具一定質素,也能獲得內地片商青睞,香港電影人不一定為迎合內地市場而委曲求存,更可以運用本土元素,影響內地電影風格,將港產片的特色發揚光大。以至今屆獲提名最佳電影等多個獎項的《樹大招風》,也有內地片商參與,同樣被視為「港產」的優秀作品。

延伸閱讀:【金像獎.2017】《樹大招風》大獎呼聲高 新演員新導演搶灘

目前剛開拍不久的《明日戰記》,黑仔終於有機會和偶像劉青雲及古天樂合作。

香港市場單一 難容新穎創作題材

固然,有不少影人、影迷仍抗拒內地市場,就是因為內地的電檢制度嚴格,局限創作自由,例如當年《無間道》在內地上映時,就因為片中奸角在結局逍遙法外,而抵觸了內地電檢制度「邪不能勝正」的法則,導演需要修改結局,電影才能在內地上映。可以說,內地的電檢制度固有待開放,應該給予電影人更寬廣的創作空間,但在另一個角度看,香港又真的擁有絕對的創作自由嗎?

香港的政治禁忌固然比內地少,然而,由於香港的市場狹窄,令電影人的創作處處受到掣肘,例如本土拍攝的科幻電影就每每淪為票房毒藥,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投資者,令制作資源緊絀,本來需要用到大量特技的科幻片,只能「限米煮限飯」,影響攝製水準。就像在2002年上映,由香港本土科幻大師倪匡小說改篇的《衛斯理藍血人》,縱有劉德華、舒琪等著名影星演出,票房也只有九百多萬,成績平平,故港產的科幻片一直不多。

更何況,科幻片的成本高昂,若然只着重香港市場,實難以負擔起億萬製作費,若然有中國的龐大市場支持,則能有較充裕的資金拍攝高質素電影。在本年初,古天樂就開拍成本逾三億的科幻片《明日戰記》,電影的效果、質素如何,仍屬未知之數,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若然電影只著重香港市場,要拍攝三億巨製,簡直是天方夜譚。

內地電檢制度縱嚴苛 港人智慧足以遊刃其中

再說,有部份在香港被視為敏感的題材,內地片商反而不視為敏感,香港的電影人更可以運用內地資源,批判香港社會的不公。就像《竊聽風雲3》,其涉及敏感的「官商鄉黑」議題,卻獲多間內地片商投資,在內地的票房更逾三億,成績頗佳,口碑在中港亦不俗。可見,固然內地的電檢制度嚴格,但存在不少供香港人遊刃的空間。

近年來,中港矛盾熾烈,每逢涉及中資、內地市場,部分香港人都甚為戒懼,甚至視之若洪水猛獸,惟這不過是對香港文化沒信心的表現。在多年以來,香港文化對內地影響甚深,在國際間聲譽亦佳,香港人不應劃地自限,囿於香港市場,而是藉此機遇,將香港文化推而廣之、發揚光大。